书悦天下 -经典常谈(语文教师小丛书)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19 22:52:41

经典常谈(语文教师小丛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经典常谈(语文教师小丛书)精美图片
》经典常谈(语文教师小丛书)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经典常谈(语文教师小丛书)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012994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7
  • 页数:153
  • 价格:24.8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22:52:41

寄语: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书”,朱自清先生代表作,语文教师经典书。


内容简介: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出版于1946年,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附)、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精髓,是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朱自清先生认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全书梳理与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简洁精辟,深入浅出,通俗流畅,是经典训练的入门书。


书籍目录:

《说文解字》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海州(今东海县)。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曾任清华学校大学部国文教授。著有个人诗文集《踪迹》《背影》等,还出版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诗言志辨》《语文影及其他》《新诗杂话》《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中国歌谣》《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等,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与闻一多、余冠英等选编《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1938-1939)》,与叶圣陶合作编著有《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语文教师小丛书:经典常谈》:

  三、没有诠释,经典将失去意义

  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在《论传统》中论及“真正的传统”时指出:“原始经文和对其所做的诠释都是传统。……这种‘传统’就是对经文累积起来的理解;没有诠释,经文将只是一种物件。经文的神圣性使其与众不同,但若没有诠释,经文便毫无意义。”①经典和对经典的诠释延续着传统,形成“真正的传统”的双重结构。

  为什么“没有诠释,经典便毫无意义”?首先,经典是沉默的,诠释使它开口说话。一种文化的活的生命力,并不无条件地表现在这一文化遗留的典籍文字中,而是表现在由该文化典籍所体现出来的普遍的精神价值中。然而,该文化的典籍文字是不会说话的,只有该文化中的人不断对典籍文字进行充满存在感和历史感的诠释,典籍文字中的普遍的精神价值才会被激活,这一文化才会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力。其次,经典是过去的,诠释使它“现时化”。德国历史学家扬•阿斯曼指出:“一旦文化连续性的重担完全落在具有奠基意义的文本之上,相关的人群必须想方设法让这个文本保持鲜活的状态,尽一切可能克服文本与现实之间不断加大的距离”;而实现“现时化这一过程,是在对流传下来的经文加以阐释的过程中才得以实现的”。①因此,经典必须“诠释”,经典必须“常谈”——必须经常地谈,持续不断地谈,以激活经典活生生的生命力,以实现经典的“现时化”。

  在20世纪大量经典“诠释”,经典“常谈”的著作中,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就是这样一部特色鲜明、引人人胜、充满学术活力的著作。

  首先,在风格上,这是一部用散文手法谈学术的佳作。如果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以小说的笔法写散文,那么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则是用散文手法谈学术。朱自清是散文大家,平易亲切,委婉尽情的优美风格,在现代散文史上别树一帜。朱自清又是古典文学专家,在诗歌史、诗学史和批评史领域,见识独到,成就卓著。对于作家、学者一身二任的朱自清来说,用散文手法谈学术,可谓本色当行。《经典常谈》的散文手法,除了平易亲切的叙述笔调,生动活泼的“儿化词”的运用等等,特别在意每一篇开头的经营,让每一篇都有一个引入入胜的“凤头”:或从传说人手,或从风俗人手,或从时代背景说起,或从人物故事说起。全书十三篇,每一篇的开头各不相同。这种由事人理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学术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其次,在内容上,本书具有点面结合、点线结合的特色。全书十三篇,从“小学”开篇,然后依次介绍传统的经、史、子、集。十三篇可分两大部分: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线结合。前九篇的“点面结合”,有多种表现:有的是一部书一门学问,如《说文解字》与文字学,《尚书》与尚书学,《诗经》与诗学,《史记》《汉书》与历史学;有的是一部书一种生活风俗,如《周易》与上古巫术礼仪,三《礼》与“生活的艺术”;有的是一部书一段历史,如《春秋》与春秋五霸,《战国策》与战国策士等等。

  ……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序言

General Education: 博雅教育,通识教育

钱穆先生曾主张:要读经典。他在一次演讲中还指出:“此时的读书,是个人自愿的,不必硬求记得,也不为应考试,亦不是为着做学问专家或是写博士论文,这是极轻松自由的,只如孔子所言:“默而识之”便得。” 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借此向香港的莘莘学子们提倡深度阅读,扩大文史知识,博学强闻,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为求学青年培育人文知识的养份。

朱自清得出结论:“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作者序

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公元1942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说文解字》第一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造的。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识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

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

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这可见假借的用处也很广大。

象形字本于图画。

《周易》第二

卜辞:没有阴阳的观念,也没有八卦的痕迹。

我们一班人直到现在,还嫌恶奇数,喜欢偶数,该是那些巫术的遗迹。

《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巫书。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注意这部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

八卦原只是数目的巫术,这时候却变成数目的哲学了。那整画 - 是奇数,代...


我们知道,经典训练并不就是恢复读经教育。恢复读经教育是开倒车,这是“五四”运动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但一股脑儿反对读经,走极端,弃之如敝屣,造成文化的断层,这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这却是“五四”运动未曾解决好的问题。经典训练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来的。朱自清说:“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他特别指出:“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他所说的“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是指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国民;所说的“接触的义务”,是指国民接受经典训练的义务。他把经典训练提到国民义务的高度,就是确定它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也就是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中国人,有义务通晓本国传统文化有关经典的基本知识。


“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他是个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抑制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


要达到游仙的境界,须要“虚静而恬愉” “无为而自得”,还须导引养生的修炼功夫,这在《远游》里都说了,屈原受庄学的影响极大。


儒多半是上层社会的失业流民,儒家所拥护的制度,所讲、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层社会所讲、所行的。还有原业农工的下层失业流民,却多半成为武士。武士是以帮人打仗为职业的专家。墨翟便出于武士。

儒家和墨家都是守旧的,不过是一个守原来上层社会的旧,一个守原来下层社会的旧。


如闻朱先生謦颏,不觉仰首伸眉,困倦顿消。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一本入门书。一部小书,历经数年而成,可见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朱自清先生用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于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烦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七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


书摘插图


前言

本馆历来重视教育,自1897年创立迄今,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始终肩负中国新教育出版重任,编辑出版中小学、大学各科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师范用书,移译各国教育书籍,分类编纂,精益求精,尤为教育界所欢迎。

  我们确信,无论时代潮流如何变迁,教师始终应当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语文教师尤其需要广泛吸取各类有益的思想文化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承载这类知识的图书品种十分丰富。那些为语文教师所公认的经典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思想和学术价值,值得反复阅读。过去,这些书或以单行本印行,或收入其他丛书,从语文教师文化知识积累角度而言,难成系统,不便于收集和查考。为此,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满足语文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出发,选择语文教育相关领域中为学界所公认和熟知的大家经典,汇编成“语文教师小丛书”,陆续编辑,分辑印行,以期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教师研读查考,又有利于文化积累。

  晚清教育家张之洞说过:“读书宜有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愿这套丛书能够为语文教师指示一条读书的小径。希望海内外教育界、知识界、读书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书籍介绍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出版于1946年,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附)、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精髓,是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朱自清先生认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全书梳理与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简洁精辟,深入浅出,通俗流畅,是经典训练的入门必读书。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快捷(372+)
  • 速度慢(93+)
  • 好评多(581+)
  • 体验还行(529+)
  • epub(59+)
  • 简单(516+)
  • 一星好评(458+)
  • 差评少(277+)

下载评价

  • 网友 辛***玮: ( 2025-01-19 21:51:36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权***波: ( 2024-12-29 19:04:03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利***巧: ( 2024-12-27 10:29:59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屠***好: ( 2024-12-24 02:16:31 )

    还行吧。

  • 网友 车***波: ( 2025-01-16 12:15:13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曾***文: ( 2024-12-22 06:28:17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菱***兰: ( 2025-01-17 03:15:05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石***烟: ( 2025-01-14 07:10:48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戈***玉: ( 2025-01-05 19:15:01 )

    特别棒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