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悦天下 -文学的阅读(精)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19 22:49:13

文学的阅读(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文学的阅读(精)精美图片
》文学的阅读(精)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文学的阅读(精)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0012358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5
  • 页数:286
  • 价格:38.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22:49:13

内容简介:

这本书中的文字,大多是洪子诚老师读一些作家作品的感受,但是会延伸到读作品时,洪子诚老师所处的环境,阅读动机、心情和方法等的讨论;也就是读者和阅读对象建立怎样的关系的问题。这也是取名《文学的阅读》这个书名的原因。

文集包含了洪子诚老师对于新诗的阅读,像北岛、牛汉、商禽、张枣、许世旭、纪弦、梁秉钧、牛汉、周梦蝶的诗歌阅读经验,也包括对文学的阅读,像巴金、契诃夫、《鼠疫》的阅读经验,等等。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学者的阅读史,有心人也可以在其中读出历史的某些剖面。


书籍目录:

前言

“阅读”与“阅读史”

我的巴金阅读史

读金克木:30年代的孔乙己造像

读契诃夫:怀疑的智慧和文体

读《日瓦戈医生》:生活的多个面向

读《鼠疫》:“幸存者”的证言

新诗的阅读

一首诗应该从什么地方读起:北岛早期的诗

读牛汉:树木的礼赞

商禽、张枣、许世旭的诗

纪弦、梁秉钧、牛汉的诗

种种可能:周梦蝶与辛波斯卡

与音乐相遇


作者介绍:

洪子诚,1939年生于广东揭阳。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62年留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教研室协作教研组担任写作课教员。1977年转入当代文学教研室。1978年评为讲师。1985年评为副教授。1993年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退休。现参与中国新诗研究所《新诗评论》、“新诗研究丛书”的编辑工作。著有《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材料与注释》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感谢在描述艰难时世时采用的非感伤、非怨恨的叙述语调。


日本学者近藤直子、加藤三由纪谈到韩少功《爸爸爸》的丙崽,说“人类是组织群体而生存,这种生存方式里潜在着残酷性”;当“一个集体面临危机,就把异类奉献给外面世界或排除到集体之外”。面临危机而不断制造“异类”,抛出“异类”,是我们这一辈子经常面对的事实。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如赵园老师所说的“戾气”。一种极端、苛刻、暴力、怨恨,一种病态的激情。


未给看来顺理成章的情感幸福以完满结局。无疑他十分重视

通、理解在人的生命中的重要性,但突破“隔膜”的障在他

并看来前景渺茫:那两篇在当代通常被当作揭露黑暗社会中劳动

者痛苦生活的短篇(《万卡》和《苦恼》)中,孤独几乎成为

人的命定的处境。他既通过人物之口表明知识分子需要以“工

作”来拯救自己和改变社会现状,但也没有给予那些热情“工

作”的人物以无保留的肯定。况且,他确实(如孙柏论文指

出的)揭示了“工作”的各种不同性质,指出某些“工作

的“剥削”性质,和对人的精神、创造力的压抑。在《我的

生》中,建筑师的儿子挑战上层社会成规,选择了“异数”之

路,自愿成为体力劳动者,“生活在必须劳动,不得不劳动的

人们中间”。但他因此真切看到,“他们像拉大车的马那样劳

累,常常体会不到劳动的道德意义,有时候甚至在谈话中也不

用“劳动这两个字。”一这从一方面,涉及这个庄严话题

中残酷地包含的虚假意义的真相。

这种内在于文本中的矛盾性,也表现在文体的层面。关于契词夫一些作品(小说和戏剧)在“风格”上究竟属于“喜

剧”,还是属于“悲剧”,因为难以区分,一直存在不同理解

和争论。例如,在中国当代舞台上被作为“正剧”,或带着悲

性风格处理的《海鸡)《》,作家本人却坚持认为

80


在重大的、牵涉到许多人的历史事件之后,文学的承担精神和“介入"意识,首先表现为亲历者以各种文学手段,记录、传递那些发生的事实,为历史提供“证言”。这被看成“历史”托付的庄严使命,在由一种文化传统所支配的想象中,他们的良知被唤起受到召唤和嘱托。亲历者的讲述,他们对亲历的体验、记忆的提取・在历史叙述中肯定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呈现历史面貌的重要手段。加缪的《鼠疫》,不论是内在的逻辑,还是叙述的形态,都特别突出“见证“这特征。


全面地说,如果不应该完全否定“幸存者”身份意识在写作上的积极意义,那么也不应该对它有可能产生的损害毫无警觉。这种意识、观念在写作上,既表现在为“良知”所支持的提供“见证”的责任感,表现为对美学标准的历史维度的重视,也表现为收集并强化“不幸”的那种“自怜”与“自恋”,表现为将“苦难”给予英雄式的转化。同时也表现为提升“幸存”经验表达的价值等级,认为在道义上和艺术上,都理所当然的具有优先性,以至认为“幸存”的感受就具有天然的审美性。


在80年代初,北岛对自己的诗,自己的写作过程谈得很少。舒婷、顾城和杨炼就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写作有许多谈论。我们看到的当时北岛唯一谈论自己的写作的文字,是1982年在《上海文学》“百家诗会”上一段几百字的短文。这对理解他当时的诗有很大的帮助。这段话首先讲到诗歌的目的,诗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他说,要通过写作建立一个“诗的世界”,这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人道”和“正义”的世界。这个观点跟顾城等人的看法有相似的地方。比较起“十七年”和“文革”期间的主流诗歌观念,相异之处首先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理想;其次是诗歌(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并非完全对等的关系。

和“十七年”的那种文学观念不同的地方是,北岛他们虽然也强调诗歌跟现实世界的联系,但是他们认为诗歌(文学世界有它自己的想象的超越的独立性。在诗的写作与生活目的的关系上,北岛那一代诗人趋向把它们看作是“同一”的;诗歌写作也是在处理、实现人的生活目标,是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的手段。在这一点上,这也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看法、和现在有些青年诗人的想法不同。

北岛在这段文章里还说到,他在诗歌技艺方面使用了“蒙太奇”的方式。“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概念,简单地说,它是通过对画面、镜头(包括音响等)的组接,实现对时空关系的重新处理。这给我们提供了理解他的诗歌艺术的两个线素。一个是“镜头”一一也就是诗的意象;另一个是“镜头”(意象)的组织、联结方式。在北岛这个时期的诗里,意象的使用十分自觉,意象在诗中处于十分密集的状态,而且他使用的意象也大多带有某种程度的象征性。也是因为这个原因,80年代有的评论家把他称为“象征诗人”。我在这里提出北岛诗歌在意象使用上的几个特征,即意象使用的自觉、密集和意象的象征性,应该说是有一定根据的。他的诗的“象征性”效果的实现有多样方法。有时候是靠“反复出现”来达到,类乎音乐中的赋格、奏鸣曲的方式。

密集...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洪先生常会说到自己的“怯懦”“犹豫”,我却相信他的性情中有较为坚硬的东西,不易磨损,能抵抗外力的销蚀。这种“坚硬”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尤其可贵。——赵园                               我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宗教的影响在我*主要的是,一个人要时刻保持对善恶、美丑、经验和超验区分的信心,虽然美丑等等的标准会在历史中发生变化。在研究中,我经常质疑“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世界方式,但我在*基本的方面,仍是个“二元”的信仰者。我不愿意这个世界变得混沌不清。总之,如果说有“坚硬”的方面,就是不太投机,不愿对权势者(政治的、学术的权势者)谄媚。——洪子诚


书摘插图

生活里有“不能”的悲剧,也有“可能”的争取。(《阅读和阅读史》)

 

高尔基在评契诃夫的一段话,“在他这种温和而悒郁的笑容里面,我们看出了一个知道语言的价值和梦想的价值的人的敏感的怀疑……在他对人的态度里面隐隐地含得有一种跟那冷静的绝望相近的沮丧。”(《读契诃夫:“怀疑”的智慧和文体》)

 

《日瓦戈医生》的“债务”意识,从“重要”的方面说,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历史承担;从“小”的方面,则是对于包括“爱我的人”在内的“生活”的感恩。对“生活”的感恩这一点,是我80年代完全忽略的。(《读<日瓦戈医生>:生活的多个面向》)

 

“诗人,你敢于写出毕加索眼睛里的那种绝望和憎恨吗?你敢于写一首比绝望和悔恨更强烈更庄严的希望之歌嘛?”——(《读牛汉:树木的礼赞》)

 

“霍洛维茨在莫斯科的神情给我的感受是,他有某种不愿被归类的,试图追求生命独立性的尊严。他随意而高傲,这是一种‘抵抗’。”(《与音乐相遇》)


媒体评论

洪子诚先生的学术贡献,正在于它看到了简单之下的复杂,并在细致解析这些复杂之后,得出了更为辩证、更为妥当,也更为可靠的看法。——曹文轩


前言

这本书中的文字,除两三篇之外,其他的从已经出版的书中选取,篇末会注明文章的来源。按照“大家小书”丛书的体例,选入时有的题目做了改动,有的文章做了删节,为了增加可读性,有的添加了小标题。

这些文字,大多是读一些作家作品的感受,但是会延伸到读作品时,阅读者所处的环境,阅读动机、心情和方法等的讨论;也就是读者和阅读对象建立怎样的关系的问题。这也是取名《文学的阅读》这个书名的原因。

2010年,我为《我的阅读史》这本书写了《为赞颂一切我所焚毁的……》的结束语,现在抄录在下面,作为《文学的阅读》的前言:

1957年初春,我上大学一年级。有一次去王府井那边的东安市场,在旧书铺里买了几本旧书,其中之一是安德烈·纪德的早期作品《地粮》(1897)。白色,但已经泛黄的封面,黑色背景的小框框里有“地粮”两个字。这是盛澄华先生的译本,40年代由上海的文化生活社刊行。我得到的这本书版权页已经脱落,推测是40年代后期的第三版。盛澄华是浙江萧山人,30年代到法国留学,在法国的时候,和纪德多次见面,并有书信往来。回国后在西北、复旦、清华等大学外文系任教。五六十年代,是北大西语系教授。我在北大上学的时候,没有听过他的课;中文系必修的“外国文学史”课程的西方文学部分,因为“大跃进”,集体科研运动停开。临毕业虽然也补课,但外国文学补的只是俄苏文学和东方文学。所以,对盛先生没有什么印象。1970年在江西鲤鱼洲“五七干校”劳动,盛先生因突发心脏病猝死。那个时候我也在鲤鱼洲,却不知道这个消息。近,上海译文出版社重版了五六十年前盛先生翻译的《地粮》,应该是认为这个译本,至今仍是秀的——这是对几乎被人忘却的盛先生好的怀念。

我1957年得到这本书之后,曾经几次翻过,却没有让我能在它上面有较多的停留,只知道它诗意、抒情,运用我不熟悉的那种虚拟的对话方式,可以看作是作家的心灵独白。之所以没有能发生呼应,部分原因是对纪德缺乏了解。更重要的是,书里的情感,思考,与我当时的精神状况,文学趣味存在距离。在《地粮》的“译序”里,盛先生写道,纪德“是以严肃,纯洁的态度来接应艺术。不说视艺术重于生命,至少是把艺术看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或竟是自己生命的连续。”又说,“……流浪,流浪,年轻的读者,我知道你已开始感到精神上的饥饿,精神上的焦渴,精神上的疲累,你苦闷,你颓丧,你那一度狂热的心,由于不得慰藉,行将转作悲哀。但你还在怀念,还在等待,你怀念千里外的家乡,怀念千里外的故亲戚友。但你不曾设想到你所等待的正就是你眼前的一切。回头!这不再是时候。时代需要你有一个更坚强的灵魂。如果你的消化力还不太疲弱,拿走吧!这儿是粮食,地上的粮食!”

这些话写在1942年的城固,那时候盛先生在西北大学任教,陕西汉中的城固,是战时这所大学的所在地。那个时候,战争正艰苦,社会气氛沉闷:“流浪”是许多人的生活状态。因为前景不明,长夜漫漫的苦闷、焦躁,是年轻人普遍的精神状态。但是,这种经验是50年代的我不能真切体会的。那时,我正为一种虽真实却肤浅的幸福感、满足感所支配,觉得世界的一切已经一目了然。既难以认同对艺术的那种虔诚,也没有些微的精神饥饿和焦渴,对《地粮》的冷落,就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当然,我后来对《地粮》的看法有了许多改变,这是需要更多的文字才能讲清楚的。

这些天,我整理着《我的阅读史》这些系列文字,又一次翻读这本旧书。我愿意将《地粮》里的一首“旋曲”,作为《我的阅读史》的结束语。它是关于读书的:

有些书人家坐在小板凳上念

在小学生的书桌前。

有些书人家边走边念

(而这也是由于它们版本大小的关系);

有一些在森林中念,另一些在别的田野间念,

而西塞罗说,Nobiscum rusticantur[ 拉丁文:原野中有书籍为伴。

]

其中有一些我在驿车上念;

别一些,躺在堆干草的仓房中念。

其中有一些为使人相信人有灵魂;

别一些则使灵魂绝望。

有一些书中证明神的存在;

别一些则否认。

有些书只被收藏在

私人的图书馆中。

有些书曾受过很多

有资望的批评家的赞誉。

有些书仅谈蜜蜂饲养术

而某些人认为太专门。

另一些则专谈自然

读后像已无需再出去散步。

有些书为贤者所不容

但它们引起孩子们的惊奇。

有些书称作选集

把人们对任何事物的卓见辑入在内。

有些书希望使你爱生命;

另一些作者事后竟自尽。

有些书散播恨

而它们收获它们所散播。

有些书不事吹嘘,且引人入胜

当你读着的时候像是放着光辉。

有一些书人家爱惜得把它们当作更纯洁的

而比我们生活得更好的弟兄。

有些书用奇特的文字写成

纵使尽心研习人也不会懂得。

奈带奈蔼[ “Nathanal”,源自希伯莱语,意为“神赐”。纪德在《地粮》中用它来指读者。

],何时我们才能烧尽所有的书本!

有些书一文不值;

另一些则价值千金。

有一些谈王论后,

而另一些,谈极贫苦的人们。

有些书它们的语声比

午间树叶的絮语还更轻柔。

像老鼠似的,约翰在巴特摩斯吃的正是一本书;

但我则更爱覆盆子。

那曾使他肠胃中充满苦味

而以后他得了很多的幻觉。

奈带奈蔼,何时我们才能烧尽所有的书本!

我们这些一辈子与书作伴,在书本中消耗大部分生命的人,什么时候也能像纪德那样,说出“何时我们才能烧尽所有的书本”这样的话?难道不是吗:“在书本中读到海滩上的沙土是轻柔的,这对我是不够的;我愿我赤裸的双足印在上面……任何未经感觉的认识对我都是无用的。”“奈带奈蔼,你应边走边看,但你不应在任何地点停留下来。让重要性在你自己的目光中,而并非在所看到的事物上。”

在纪德看来,书本就是要“能教你对自己比对它感兴趣——而对自己以外的一切又比对你自己更感兴趣”。

现在我想,纪德的意思是,读书自然十分重要,但要走出书本,走向田野和广阔的生活,或者说,书本主要的是教会、启发我们观看世界的热情和方法,也就是“重要性在你的目光中”。 

2017年1月,洪子诚


书籍介绍

这本书中的文字,大多是洪子诚老师读一些作家作品的感受,但是会延伸到读作品时,洪子诚老师所处的环境,阅读动机、心情和方法等的讨论;也就是读者和阅读对象建立怎样的关系的问题。这也是取名《文学的阅读》这个书名的原因。

文集包含了洪子诚老师对于新诗的阅读,像北岛、牛汉、商禽、张枣、许世旭、纪弦、梁秉钧、牛汉、周梦蝶的诗歌阅读经验,也包括对文学的阅读,像巴金、契诃夫、《鼠疫》的阅读经验,等等。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学者的阅读史,有心人也可以在其中读出历史的某些剖面。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无缺页(131+)
  • 不亏(642+)
  • 无漏页(494+)
  • 一星好评(596+)
  • 目录完整(477+)
  • 无多页(404+)
  • 图书多(457+)
  • 收费(452+)
  • 可以购买(551+)
  • 藏书馆(570+)
  • 下载速度快(626+)

下载评价

  • 网友 石***致: ( 2025-01-11 09:25:49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养***秋: ( 2024-12-25 23:32:36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师***怀: ( 2025-01-02 06:33:42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菱***兰: ( 2025-01-02 01:20:40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宫***玉: ( 2024-12-31 21:38:08 )

    我说完了。

  • 网友 游***钰: ( 2025-01-15 21:02:48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寇***音: ( 2024-12-27 13:11:19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融***华: ( 2025-01-17 01:15:34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谭***然: ( 2025-01-03 09:57:37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