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悦天下 -孔子 蒙培元 著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19 22:46:00

孔子 蒙培元 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孔子 蒙培元 著精美图片
》孔子 蒙培元 著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孔子 蒙培元 著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130526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8
  • 页数:216
  • 价格:27.30
  • 纸张:轻型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22:46:00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孔子》是关于孔子的一本学术普及读物,作者以《论语》为原始文本,参考了史书上的有关记载以及现存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孔子的生平,讲述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如天人之学、仁的学说、礼的学说、德治学说、文艺思想、教育思想等,客观公允地介绍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巨大贡献和文化影响。


书籍目录:

第一讲孔子评传

一、家庭背景

二、少年时代

三、勤奋学习

四、收徒讲学

五、从政仕鲁

六、周游列国

七、晚年生活

第二讲天人之学

一、天的意义

二、“性与天道”之说

三、存在与价值的统一

四、关于“知天命”

五、关于“畏天命”

第三讲仁的学说

一、仁如何贯通天人

二、仁与知

三、仁与礼

四、孝与忠恕

五、仁与生态

第四讲礼的学说

一、向往和谐统一的社会秩序

二、“正名”说

三、人文关怀

四、宗教精神

第五讲德治学说

一、“修己以安百姓”

二、主张“富民”,反对“聚敛”

三、主张“德化”,反对“刑罚”

四、“德性”与“德治”的关系

第六讲文艺思想

一、广义的艺术观

二、诗论

三、乐论

第七讲教育思想

一、教育理念

二、教育目的和原则

三、教育内容和要求

四、教育方法

第八讲历史地位

一、“百家争鸣”中的孔子

二、汉代宗教化中的孔子

三、儒、道、佛并存时期的孔子

四、宋明儒学中的孔子

五、近代变革中的孔子

六、改革开放中的孔子

后记


作者介绍:

蒙培元,1938年生,1963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66年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理学的演变》《理学范畴系统》《中国心性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心灵超越与境界》《情感与理性》《人与自然》《国学举要·儒卷》(合)《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主编)等,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改革开放中的孔子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大事,同时也开创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孔子所代表的中国文化,重新受到尊重,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开始走向世界。20世纪80年代以后,孔子的地位开始发生了变化。虽然这个变化经历了很多曲折的过程,但是重新肯定孔子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由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重新肯定孔子,就是重新肯定中国文化。首先是“恢复历史上的孔子”。这是为了去掉加在孔子身上的许多不必要的“光环”,也是为了去掉加在孔子身上的许多“罪名”,恢复一个“本来”的孔子。人们都是透过自己的“视线”看孔子的,究竟有没有“本来”的孔子?就成为一个争论的问题。但是,历史上的孔子是存在的,虽然我们是通过文字记载知道孔子的,但孔子当过教师,周游过列国,提出过一套学说,留下了一本记述其言论的《论语》,这些都是历史事实。历史上的孔子和后来“塑造”的孔子确实是不同的,恢复历史上的孔子,就是为了认识真实的孔子。这是一种“历史的研究”,遵循的是“科学的方法”。这个方法仍然是有用的。但是,这同自然科学的研究毕竟是不同的。自然科学的方法是将孔子作为过去了的“存在”,进行所谓客观的描述,与现在和未来毫无关系;历史的研究,虽然遵循一些原则,但是将孔子作为历史过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借记忆来记述,他不仅关联到现在和未来,而且关联到我们的“内在的心境”〔德〕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关子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其次是“重新理解孔子”。研究孔子的论著已经很多,但是,对孔子需要不断认识,不断理解。每个时代的研究,都代表了每个时代的“孔子观”。理解孔子就不只是恢复历史上的“真实”的孔子,而是对孔子的言论即学说进行分析,作出解释。孔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孔子所说的话代表什么意义,针对什么问题,是在什么情景下说的,相互之间有何关系,这都是需要我们作出解释的,这种解释,总是带有解释者的问题意识和“前理解”,而解释者又有各自的文化修养和时代背景。但是,解释并不能成为纯粹主观的想象和随意的杜撰,而必须以孔子的“文本”为依据。“文本”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在理解中存在的。应当指出的是,虽然没有“纯粹客观”的理解,但是,真正的研究和理解,要尽可能地具有客观性。至于理解孔子学说的深层意蕴,就更是我们的任务。在这个层面上,既要依据历史,又要有“超越”历史的文化意识。因为任何有生命的文化内涵,都是经由历史记录传承的,又是能够穿越历史时空的。再次是“重新评价孔子”。这是在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孔子学说的作用和贡献以及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作出历史的和现实的评价。任何评价都具有“主观性”,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主观性也可以成为客观性。在现代的文化理念中,所谓主观与客观的绝对对立已经被超越了,人的“参与”越来越重要。但是,人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立主体,人是在一定的社会交往中存在的,这其中包括所谓“共同话语”(哈贝马斯),当然,更重要的还有生命体验。对于孔子这样的文化代表,我们不能仅仅当作“对象”去研究,去评价,而要作为文化生命的象征“符号”去对待,从中体会中国文化的生命价值。这与我们的生存方式直接有关,与人类的生存也有关,不只是主观的兴趣、爱好之类的问题。目前在孔子和儒学的研究中,还有从某种纯粹功利的目的进行评价的做法,即以其是否有利于眼前利益如经济发展或是否有利于满足物质欲望、提高物质财富等为标准,来衡量孔子和儒家学说的价值,而不重视它的较为性的生命价值。我认为,这样的评价并不能真正揭示孔子学说的内在价值。衡量社会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发展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而孔子学说正是在这些方面具有较为的价值。在世界文明对话中,孔子的学说已成为世界和平发展、建构和谐秩序以及相互尊重的最重要的精神资源而受到尊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世界伦理宣言》,已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世界人民共同遵守的“黄金规则”写进去。这说明世界文明对话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能够继续发展的。全球伦理建设,当然不止于一些共同的“伦理底线”,还有各种不同文化中更深层的问题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对话,但这至少说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以及各国文化进行平等对话、增进了解的过程中是有独特贡献的。孔子倡导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及其广义的生态文化,对于可持续发展以及改进人类的生存方式,具有特殊意义。这已经受到世界的高度重视。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1988年于巴黎召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提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见2003年4月16日《中华读书报》胡祖尧文。这是很有远见的看法,代表了人类对未来的关心,也代表了对孔子智慧的无限期许。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已开始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孔子已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被尊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并与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相提并论。孔子所代表的“亚洲价值观”也引起世界的广泛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将作出越来越重要的贡献。后 记后 记孔子是从古至今不断被述说、被研究的思想家,同时又是很难“定论”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很难从某个方面将它说清楚。我们的研究只能是不断逼近真实的孔子。孔子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因为当时还没有私人著书立说的习惯)。研究孔子的专享可靠的文本,是由他的弟子记录、再传弟子整理而成的一部《论语》。这是一部语录体、对话体的著作。清代以后,有人从其他著作中辑录孔子的言论,直到今天,还有人做这项工作。对于这些“辑语”,我们能作参考,却不能直接引用。因为这些言论,虽然在各书中冠以“子曰”,但其直接的文献来源仍不清楚。因此,本书仍以《论语》为原始文本,作为研究的主要依据。此外,也参考了史书上的有关记载。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严格地说,连《论语》中的最后几篇,都不能作为研究孔子的第一手资料。这就过于严格了。即使所记录的,不是直接从孔子那里听来的,也是去孔子不远,我们还是可以引用的。“文本”并不限于书写文字,还包括实践活动。孔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而且是一位实践家。但是,孔子的实践活动也只能依靠文字记载去了解。今天,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而且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家都在谈论孔子。这表现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当然是在开放视野下的认同。值得重视的是,人们大都带着时代的“问题意识”重新理解孔子。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由于各人的“视角”不同,对孔子的理解与解释也就各异。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是,力求“回到原点”,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出发,去理解孔子。我们说,孔子开创了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应当从孔子开始。但是,孔子又是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的,要研究孔子,又不能离开中国文化的背景。实际上,孔子与中国文化是不能分开的。照我的理解,中国文化有一个基本精神,这就是“究天人之际”,也就是“天人合一”。中国文化中的所有问题都与这个基本精神分不开。这个基本精神,就是由孔子提出的,但又不止于孔子一人,而且是在不断的解释中表现出来的。比如作为孔子学说核心的仁,我是从“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中去理解的,而不是从人与自然相对立的所谓纯粹主体性去理解的。今日理解孔子,必须参照西方文化,但又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文化的观念,庶几可以讲出孔子思想的真精神。这个话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我也是“勉为其难”。如果说孔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这毫不意味着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专享代表,也不影响中国文化多元发展这个“事实”。我们可否说,中国文化既是多元的,又是不断整合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能够证明这一点。但是,在其不断整合的过程中,孔子思想居于核心地位,这一点似乎是可以肯定的。这也就是孔子何以成为中国文化象征的原因所在。孔子这个人物是很难写的,也是最需要研究的。正因为如此,希望本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高效了解孔子生平及思想的一本入门书。


书籍介绍

本书是关于孔子的一本学术普及读物,作者以《论语》为原始文本,参考了史书上的有关记载以及现存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孔子的生平,讲述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如天人之学、仁的学说、礼的学说、德治学说、文艺思想、教育思想等,客观公允地介绍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巨大贡献和学术成就。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好评(228+)
  • 体验满分(333+)
  • 购买多(196+)
  • txt(98+)
  • 无盗版(451+)
  • 五星好评(134+)
  • 速度慢(241+)
  • 无缺页(258+)
  • 体验还行(91+)
  • 不亏(315+)
  • 超值(93+)

下载评价

  • 网友 沈***松: ( 2025-01-09 06:50:54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后***之: ( 2025-01-01 20:15:12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龚***湄: ( 2024-12-27 17:10:46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曾***玉: ( 2025-01-12 19:51:48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苍***如: ( 2025-01-16 21:48:21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戈***玉: ( 2024-12-25 19:07:40 )

    特别棒

  • 网友 权***波: ( 2024-12-25 12:08:02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石***致: ( 2025-01-17 16:06:42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屠***好: ( 2025-01-04 22:14:12 )

    还行吧。

  • 网友 养***秋: ( 2025-01-14 18:31:32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