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悦天下 -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19 22:38:45

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精美图片
》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980231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8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66.60
  • 纸张:纯质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22:38:45

寄语:

一本以中国园林切入的设计百科全书 !一部深入对比东西方设计文化差异根源的理论著作!


内容简介:

■中国园林的图像和语意

■从中西方园林对比研究看中国园林的误区与缺憾

■园林、大自然的图像再现和人类的设计天性

■设计科学初探

■园林反思与中国当代博物学热

此为一本以世界视角反思中国园林的著作,撰写源头为王昀教授《中国园林》一书,

书名中太湖石与正面体分别象征中西文化。书中作者以崭新的观察视角和犀利的批判眼光,从东西方园林的对比研究入手,探索设计科学的形式规律。从园林到博物学,作者通过对比东西方园林的设计手法和图像表现传统,展现设计科学的渊源;从博物学到自然科学,作者将探索的视野扩展至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医药学、工程学、宇宙学和广义的设计学等,揭示设计科学的内涵。

园林研究所引发的*伟大的成就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作者追述艺术与科学的渊源,动物的设计智慧,大自然的色彩,以及从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到阿尔托,从富勒、帕帕奈克到诺曼所发展出来的设计科学的理论建构,*后结合中国自身特点,为中国设计科学的建立提出创新性理论性。并指明,中国园林既需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也需要与世界其他园林系统进行更广泛的对比交流,需要跨思维、跨领域研究构建中国设计科学。

适合园林、建筑学、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学生与研究人员,也适合从事中国文化研究者阅读与参考。


书籍目录:

绪论

1 中国园林的研究轨迹/ 2

2 摄影的力量/ 9

3 中国园林的图像和语意/ 20

 

从中西方园林对比看中国园林的误区和缺憾

1 中国园林和世界园林/ 49

2 中国古代的博物学传统/ 55

3 墨竹与墨梅:中国的画谱传统/ 63

4 西方园林:世界物种大交换时代的缩影/ 72

5 达·芬奇的意义/ 81

6 西方园林与博物学传统/ 92

7 西方园林与艺术创作传统/ 108

8 日本园林与日本创新模式/ 117

 

园林、大自然的图像再现和人类的设计天性

1 园林、花园、庭园和公园/ 154

2 大自然的图像再现传统:中国博物绘画从辉煌到衰落/ 157

3 大自然的图像再现传统:西方植物学绘本/ 161

4 大自然的图像再现传统:西方动物学绘本/ 165

5 从丈量世界的两种模式到生命科学与设计科学的发展/ 169

6 理解自然与科学: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172

7 理解人类与理解生命/ 177

8 食物、疾病、身体与医药发展/ 181

9 人类的进化思想和宇宙视界/ 186

10 从发现、发明到对人类未来的思考/ 193

11 数学之美、科学之美和设计之美/ 200

12 艺术与科学/ 209

13 设计:人类的本性/ 221

14 现代建筑与设计中的自然灵感和博物学源流/ 229

15 动物的建筑/ 241

16 色彩研究/ 246

17 设计史论与设计研究/ 256

 

设计科学初探

1 从大自然解剖到人体工程学/ 279

2 达芬奇、洪堡与海克尔:博物学传统/ 283

3 关于无名设计的研究/ 286

4 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 290

5 柯布西耶/ 297

6 阿尔托与北欧设计学派/ 305

7 富勒的设计科学/ 313

?8 赫伯特· 里德与贡布里希/ 321

9 维克多· 帕帕奈克的生态设计观/ 327

10 布鲁诺· 穆纳里与乔吉·科拜斯的设计科学观/ 333

11 克里斯托弗· 亚历山大的设计科学/ 344

12 唐纳德· 诺曼的设计心理学/ 352

13 科学家与设计科学/ 360

作者以跨文化、跨领域的思考,从园林到博物学,从博物学到自然科学,再至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医药学、工程学、宇宙学和广义的设计学等,揭示设计科学的内涵。

 

结 语

1 园林反思:博物学、艺术革命与科学思维/ 386

2 日本模式的魅力/ 391

3 中国当代博物学热/ 396

4 博物学热与设计科学的思维建构/ 406


作者介绍:

方海  建筑学与设计学专家。 芬兰阿尔托大学( 原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设计学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学士,现任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从事建筑与环境设计、工业设计领域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中西方设计比较研究30余年。曾任芬兰阿尔托大学研究员,教授,具有20余年欧洲留学、跨国工作及海外生活经历。担任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媒体院校联盟委员;奥地利国家科学研究基金评审委员;中国*“长江学者”通讯评议专家;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中国设计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获联合国世界绿色设计组织“绿色设计国际贡献奖”,芬兰总统特授狮子骑士团骑士勋章,“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工作者”,芬兰“文化成就奖”等殊荣。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和任何一种文明而言,园林都是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方式,而中国园林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中国的文人墨客和三教九流无一不在用各种方式歌颂园林,以至于千百年来人们对中国园林的感受和描述因主题的千篇一律而固步自封,因手法的一味自恋而思想僵化,更因长期的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排斥而自闭于世界园林的发展大潮之外。对于中国园林,无论是诗意的浪漫颂扬,还是严肃的学术研究,我们都已经习惯于那些耳熟能详的描绘和结论,从曲径通幽、瘦皱漏透、景观因借、梅兰竹菊,直到天圆地方和天人合一,千变万化的中国园林终幻化为一种消极的哲学模式和心灵疗伤场所。除了文学描述,我们无法确切溯源秦汉与唐宋园林,已成功列入联合国遗产的明清园林是我们今天可以明确感受的文化瑰宝,然而,渐渐的,我们发现我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早已停留在这些明清园林的衣钵之上而难以自拔,当欧美要引介中国园林文化时,我们只能复制这些明清园林当中的一个,当国内要建设新景观时,我们依然是抄袭、复制、改编、重组这些明清园林。曾几何时,我们已无法走出明清园林了,我们如同丧失了造血功能一样只能哀叹自序关于中国园林的深度思考与评论方海“大师已去,再无大师”,我们因长期闭关自守而漫漫地迷失在周而复始的的中国明清园林中,以至于完全忘记或漠视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各具特色的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印度园林和源自中国的日本园林。我们确实应该拓展和转换我们惯常的园林思维方式了,在这方面,拙著《园林与设计科学》希望能在中国设计研究和园林批评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而且在思考广度和深度方面有所突破。

     笔者早年师事于已故著名建筑学家郭湖生教授,研习中国建筑史和设计理论,郭先生的教诲“论从史出”始终影响着我们的学术思维模式。自1996年赴北欧攻读博士学位而后又在芬兰工作多年,这种留学生涯和跨国工作经历促使笔者不仅在东西方学术思维之间广泛游走,而且因个人兴趣及项目研究需求而将其对建筑与设计史论的研究兴趣广泛扩充,从建筑史、设计史、园林史、景观史到自然史、科学史、数学史和哲学史都有所关注和涉猎。作为扬州人,笔者对园林始终有一种天然的依恋。扬州是中国历史上长期与苏州相比肩的园林之都,至今仍是非常吸引人的园林城市,而笔者的童年就成长于著名的个园和何园之间,从而使其无论走到何处都有很深的园林情结,这种情结到了欧洲则逐步转化为对中国园林的深层思考,由此开始拙著《园林与设计科学》中的疑惑与不解:东西方园林为何不同?为什么西方的园林能够成为科学发展的母体和艺术创意的发源地,而中国的园林则大多成为官场失意者和循世者的回归场所?为什么现代科技和现代建筑与设计都源于西方,而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的中国却只能追随?为什么我们虽拥有可以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的苏州和扬州园林,但这两个城市在过去一百年建造的新型园林却与其他中国城市的现代园林一样缺乏创意、粗枝滥造甚至不堪入目?笔者由此展开对园林与设计科学的思考。

     《园林与设计科学》源自笔者对王昀教授去年出版的《中国园林》摄影专集所作的评论,这篇名为《中国园林的图像和语意》的文章作为《园林与设计科学》一书的绪论部分,从现代摄影所产生的中国园林的特殊图像和语意谈起,追溯中国园林的研究形态,检视中国园林的图像表达沿革,进而质疑中国园林意匠的传承模式,希望引领读者深度思考中国园林设计的辉煌与局限,同时通过跨界思考,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艺术的现实和当代中国建筑和工业设计的发展现状: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中国书法如何发展?中国水墨画的革新为何举步维坚?中国当代绘画和雕塑为何难以摆脱追随西方潮流的拙劣模仿?中国当代建筑、家具和工业设计在中国已昂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为何难以逃脱抄袭、模仿与复制的诟病?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园林与设计科学》中力图从全新的角度观察和研究园林,并进而从对园林的研究转入对设计科学的探讨。在两年多的写作时间内,笔者不仅多次回到老家扬州,并前往苏州、无锡、杭州、北京、承德等地重新考察体验中国园林,也利用各种机会去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捷克、匈牙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典、丹麦、挪威和芬兰等地参观西方和伊斯兰园林的经典作品,而后又专程考察日本园林,通过实地调研和史论阅读的交互穿插,达成对世界诸种园林系统尽可能全面而深层的理解,积数十篇短文而成新著《园林与设计科学》。

     从园林的发展中我们能感受世界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西方国家能够在近现代主导世界,西方园林就是这一发展进程的缩影。当我们看到西方园林培养着来自全世界每个角落的动植物和矿物品类时,中国园林是否还能够仅仅满足于“梅兰竹菊”四君子或“松竹梅”岁寒三友?当我们看到从西方园林中走出莫奈、塞尚、梵高,走出博纳尔、马蒂斯、克利时,中国艺术是否还能够仅仅满足于水墨变幻的自我循环或简单追随西方大师的风格意向?笔者在《园林与设计科学》中的研究力图以崭新的观察视角和犀利的批判眼光,从东西方园林的对比研究入手,探索设计科学的形成规律,开拓关于中国园林研究的国际化新途径。从园林到博物学,笔者通过对比东西方园林的设计手法和图像表现传统,展现设计科学的渊源。从博物学到自然科学,笔者将探索的视野扩展至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医药学、工程学、宇宙学和广义的设计学等,揭示设计科学的内涵。园林研究所引发的伟大的成就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笔者在此追述艺术与科学的缘分,动物的设计智慧,大自然的色彩,以及从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到阿尔托,从富勒、帕帕奈克到诺曼所发展出来的设计科学的理论建构。笔者的研究表明,中国园林既需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也需要与世界其他园林系统进行更广泛的对比交流,我们已拥有源自古代的园林梦境,但我们更需要面向新时代的园林天堂。



原文赏析:

“我想找一幅宋画。”

“那可不好找。”

“受人之托,找不到也得找。”

“那您说说看是哪一幅?”

“《千里江山图》。”

“你打开窗朝外面看。”

“说的是,这些人就是江山。”


也许该用密写的方式写在纸上,或者用莫尔斯电码编成一段话,但是所有这些方式,都只是试图在万一被发现时无法破译。而我真正想对你说的并非秘密,可以写在云上,或者写在水上,世间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但那只是写给你的。犹如我此生说过的所有的话,被你的眼睛、耳朵捕获,像是盲文或者世界语,它的凸起,它对自然语言的模仿,那隐约的刺痛或者句法,为你的指端所记取。


这是他们俩自己的接头暗号,有一阵他们喜欢用这句诗来证实青春和热情。每次陈千里从俄文补习班回家,深夜敲门,两个人隔着门就对这句暗号。千元住进澄衷中学宿舍后,每个周末回家,他们也都要对一次。每个人说半句,无论谁先说。不,陈千里在心里对自己说,不是两个人的暗号,是三个人的,还有叶桃。

他们说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不禁露出微笑。他当然记得这首诗,他曾用毛笔工工整整把它写在朵云轩的信笺上,送给叶桃。信笺上印着一枝桃花。

“你去哪儿了?”是千元在说话。

训练学校原是一处旧日贵族的庄园,站在庄园边缘的铁丝网向外眺望,就是一望无际的西伯利亚森林。陈千里在那里住了三年。

一到冬天,每天的训练科目完成后,他就靠涅克拉索夫的诗歌度过漫漫长夜。坐在火炉旁,朗读、背诵,或者默想,直到头脑中充满声音,直到叶桃和弟弟的身影从记忆中浮现。


“我怕你有一天突然不见了,就像水进了大海。”

“那你面对大海就能看见我。”


“做秘密工作,事前要考虑周全,现在就不要多想了。”易君年漫不经心地说着,心思像在别的什么事情上,他经常这样,凌汶见多了不以为怪。他们都是能在脑子里把事情琢磨清楚的人,她就做不到。她要是认真思考一件事情,就总想拿支笔写下来。人和人不一样,同样是动脑筋,老易看起来就像心不在焉,所以她有时候觉得,易君年如果不想回答一个问题,就会显得漫不经心。


“《远方来信》?”这是陈千里最早阅读的俄文作品。俄文补习班。一本纸页发黄的油印期刊。他把它带给了他的老师叶启年。

那时候,他每天都要跑到新闸路,叶启年住在那里。一幢弄堂房子,楼下是杂志社,晚上世界语学习小组的活动也在那里。

那时候,叶老师仍是个学者,信奉无政府主义。那时候,他崇拜叶老师,叶老师是明星般的人物,滔滔不绝,激情洋溢。他的家里永远高朋满座,而他,一直很喜欢陈千里。

那时候,叶桃偶尔会下楼来,在一旁安静地听着。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一本以中国园林切入的设计百科全书!

一部深入对比东西方设计文化差异根源的理论著作!

游走中西文化,探索创新本源,跨界研究学者方海教授 重磅新作

 

从园林到博物学,再到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医药学、工程学、宇宙学、广义设计学......

以跨文化跨领域思考,直揭设计科学内涵

从设计科学的宏观知识领域和微观知识领域两大方面,提出建构中国的设计科学的方法


媒体评论

方海教授的新作

太湖石与正面体

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

一书

从中国园林摄影的特殊图像和语意谈起

追溯其研究历程及图像沿革

进而质疑其造园意匠的传承模式

引领读者深度思考中国园林设计的辉煌与局限

他在书中依托多年欧洲留学生涯和跨国工作经历的厚重积淀

从东西方园林的对比研究入手

以崭新的观察视角和犀利的批判眼光

探索了设计科学的形式逻辑

开辟了中国园林研究走向国际化的新途径

在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上均可圈可点

                                                            

常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

 


前言

      在中国说到“园林”二字,人们便会想到文人士大夫的私家宅园或皇家苑囿。历数蓬莱归墟和昆仑玄圃的神话意境,掇山叠峰和凿池藏脉的写意山水,借景园外和障景园内的浑沌边界,等等,这些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精要,与古典文学和艺术的精华一样,早已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于现代城市生活却恍若隔世。但是中国古代园林中还有一类天然和人工相交融的公共性或半公共性开放景观,如唐长安的曲江风景区,《清明上河图》中的东京汴河场景,船移景异的扬州运河两岸风光,半城半山一水连的杭州胜景。这些传统的景观意象,依然是塑造当代城市开放景观可资汲取的宝藏。

     赖特在《鲜活的城市》一书中说过,“建筑要根据土地来设计,而不是把设计就这么‘放到’土地上面”,也即建筑应有机地嵌入地貌。确实,由于历次建造活动产物的叠加,地貌增添了人为景观的多个维度和多种质感,这就是西方较早称之为地景(风景)园林的术语landscape gardening,以及后来的另一个相关术语landscape architecture。据此,在中文语境中,似可以从不同侧重面将之译为“风景园林学”、“风景建筑学”或“景观设计学”等,但这些术语实质上均一样,都是意指使人为景序常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V观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的造景和理景之学。因此,感性且具知性的景观设计,必定要细究人工造景与天然风景的脉络关系。

      由此联想到“地文学”geomorphology一词,即关于地貌形态及其变化的学问,就犹如“天文”、“水文”等概念一样,本来都是指大自然的物质构成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并非人为景观概念。但韩国建筑师承孝相却试图融通二者,故而生造了一个landscript的英文词,他将之也称作“地文”,意指人的活动在土地上留下的印记,就如同书写在大地上的文字一样。这很富于诗意,属于一种他称之为“地文美学”的表述吧。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人为景观离不开与天然风景的关联。所以,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中,重塑人为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洽关系,重建传统景观与现代景观的文脉关联,确实是建成环境设计者无法回避的专业使命和挑战。20多年前。

     方海教授曾与我同在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跟随郭湖生先生研习建筑历史与理论,一起参与了东西方建筑比较研究课题。他的新作《园林与设计科学》一书,源自对其同事王昀教授《中国园林》摄影专集所作的评论,其中从中国园林摄影的特殊图像和语意谈起,追溯其研究历程及图像沿革,进而质疑其造园意匠的传承模式,引领读者深度思考中国园林设计的辉煌与局限。他在书中依托多年欧洲留学生涯和跨国工作经历的厚重积淀,从东西方园林的对比研究入手,以崭新的观察视角和犀利的批判眼光,探索了设计科学的形式逻辑,开辟了中国园林研究走向国际化的新途径,在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上均可圈可点。是为序。

                          常青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酉初冬写于上海寓所

导读

      关于太湖石与正面体方海

美国现代设计大师与教育家科拜斯教授选登在《Posters》 书中的代表作是 他1950年为哈佛 大 学Fogg艺术博物馆 的《A Comparative Exhibition of the Visual Idioms of Western and Eastern Civilization》展览设计的海报。整个设计简洁有力,用 西方文明史中被后人反复研究引用的柏拉图规整多面体图案代 表西方文明,用中国园林中常见的太湖石图案代表东方尤其 是中国。前者强调严格的几何明晰性和科学思维,后者则展示 模糊的自然图形的随意性和浪漫思维,而两者之间的相似 处就是线条的持续与连贯,象征着两种文明以不同方式连贯发 展,但各自发展过程与性质却大不相同。

 

      西方文明从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达·芬 奇、丢勒、海克尔等哲学、科学与艺术大师都以严格的几何学研究为主体修养,从而使西方园林的发展以几何规范布局为主 流,并从中发展出博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而另一方面,西方 园林的科学化发展模式亦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而精彩的创作园 地,从而使艺术重要的观念革命的发生都与园林有密切 关系。反观中国自宋代以来以太湖石为代表的园林模式却不断 引发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悖论状态。自春秋诸子百家以来,以道 家和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主流思想都尊崇大自然,讲述社会的和 谐,并引发中国古代博物学的萌芽及早期辉煌,然而宋代以 后,尤其明清,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全面进入以玩赏奇石、注 重表面装饰为基础的魅惑机制。当西方艺术家和科学家从园林 中发展出由博物学引申开来的自然科学和设计科学之时,中国 艺术家和文人阶层却沉溺于园林奇石的“瘦皱漏透”畸形美学 而不能自拔,全面陷入并满足于玩好之物的表面纹理及装饰模 式,基本丧失对园林中所富含的博物学及相关科学原理的探索 之心。

      按照科拜斯教授对其海报设计的解读,作为海报主体的柏 拉图规整多面体和中国园林中的太湖石的共性就是两者所 内含的线条的连续,然而连续的模式却完全不同。柏拉图的规 整多面体拥有理性,可以度量,能够按比例复制,由此引导一 种探索精确的科学模式的理性精神;而中国园林的太湖石则充 满随意,无法度量,更不能按比例复制,它们在大自然中随机 形成,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却主要鼓 励一种浪漫而不求甚解的非理性精神,从而使痴迷于太湖石的 皇族士大夫们迷恋于大自然生成物的表面装饰的魅惑,却没有 人深究这些太湖石的形态是如何生成的,更无人探索太湖石的 材料构成和环境分析。

     《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 学》正是由两条线索出发,在艺术浪漫与理性精神的叠加与交 织中,展开一场从中西方园林文化到设计科学的深度探讨。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txt(626+)
  • 体验好(633+)
  • 图书多(437+)
  • 傻瓜式服务(619+)
  • 速度快(298+)
  • 微信读书(202+)
  • 种类多(98+)

下载评价

  • 网友 曾***玉: ( 2025-01-03 04:40:33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宫***凡: ( 2024-12-27 04:13:43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寇***音: ( 2025-01-07 02:15:40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丁***菱: ( 2024-12-31 21:16:01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訾***雰: ( 2025-01-18 22:06:00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饶***丽: ( 2025-01-12 06:48:49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田***珊: ( 2025-01-14 17:24:11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索***宸: ( 2024-12-28 11:12:39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屠***好: ( 2025-01-11 15:10:41 )

    还行吧。

  • 网友 康***溪: ( 2025-01-07 09:56:12 )

    强烈推荐!!!

  • 网友 陈***秋: ( 2024-12-27 17:01:52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冯***卉: ( 2025-01-14 23:48:24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