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差:昼夜节律与蓝调(小文艺·口袋文库·知物系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时差:昼夜节律与蓝调(小文艺·口袋文库·知物系列)精美图片
》时差:昼夜节律与蓝调(小文艺·口袋文库·知物系列)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时差:昼夜节律与蓝调(小文艺·口袋文库·知物系列)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217693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11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42.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23:22:47

寄语:

隐匿于日常生活中的真相


内容简介:

时差到底是什么?以及更重要的,我们如何与时差共存?时差是短暂的,它来自于人体内生物钟与飞行所带来的跨时区后果的直接抵触。然而,从文化的角度,时差告诉我们更多关于时间、科技以及人自身的关联。从时差上我们可窥见全球化的一斑,时差反应是我们生活的加速世界的缩影,它使全球化的速度和不适在个人层面上变得切实可见。


书籍目录:

导言:作为世界语的时差

1 浪漫的机器

2 巴别钟

3 昼夜节律与蓝调

4 上有天堂

结语:作为生活方式的时差

致谢

插图列表

注释

索引


作者介绍:

克里斯托弗•J•李,美国拉法耶特学院历史学副教授。已出版四本著作,喜欢外出旅行。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重要的是,时差如何开启了一个值得探究的形而上领域。时间赋予人们对时间的意识。在这个意义上,它一向是一个哲学难题。时间是什么?在生与死之间的有限时间内,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些问题构成了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经久不衰的哲学主题,这两位哲学家比较了“时间”与“永恒”的理念,奥古斯丁的《忏悔录》(397-400)则进一步阐述了这一区分,认为人类受制于时间,而上帝身处时间之外,存在于永恒之中。到了现代,很多人在世俗的层面上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从十九世纪格奥尔格•W. F. 黑格尔(Georg W. F. Hegel)和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辩证历史主义(dialectical historicism),到二十世纪思想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伊曼纽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现象学意义上的时间。黑格尔和马克思在《历史哲学讲演录》(1837)和《共产党宣言》(1848)等著作中以时代为单位、以社会乃至全球为规模展开了论述。黑格尔和马克思都在席卷整个欧洲与大西洋的革命时代著书立说,不仅阐释了过去与现在,也力图预言未来。马克思在洋洋数卷的《资本论》(1867, 1885, 1894, 1905-1910)中对工业化的分析,研究了时间与持续的技术革新之间的关系。这种联系解释了现代人的困境,现代人的命运越来越受制于市场需求和机械化劳动。这些方面导致了更大范围的非人化(dehumanization)过程。工人们会有这样的情绪,但那些为时差所困的国际商务旅行者也可能有同样的感受。

那些强调更加个体化的时间观的哲学家们质疑了黑格尔和马克思在十九世纪的宏大理论。在《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中,柏格森声称时间是一种“绵延”(endured)的主观经验——这无疑是今天的长途飞行乘客的另一个共同感受——而不是一种专属于客观科学计量的自然现象。时间流淌于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受到记忆、经验、直觉的影响与塑造,而无关于机械钟的报时。正如艾略特后来指出的那样,柏格森写道,“一切知觉都已然是记忆……纯粹的当下是过去逐渐蚀入未来的看不见的进程。” 13 类似地,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1966)收录的讲座里将时间定义为由“滞留”(过去)、“印象”(现在)和“前摄”(未来)组成。他曾经的学生马丁•海德格尔把《存在与时间》(1927)题献给了胡塞尔。海德格尔提出,生活经验——或者用他的术语来说,在世存在(此在)——自身就是时间的造物。用他的话说,存在于当下需要“一本日历和一座钟”。14活着不仅要感知时间,而且受制于时间,并终由时间构成,就像人的出生及其必然的死亡所凸显的那样。

像艾略特一样,上述这些简要概括的哲学立场要先于时差的出现。但它们依然捕捉到了每个疲乏的乘客所共有的感受——时间不是手表上显示的东西,而是我们感受到的东西。对时间的体验关乎个体的生理与情感知觉,而不是客观的计量和牛顿式的分析。时间与技术的互动——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在不知不觉中带来了一种非人化的感受,往往伴随着时差的那种飞行过后的倦怠感。在一场长途夜航后,人们对早晨的感觉就像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的超现实画作《记忆的永恒》(1931)年里融化的时钟、昼夜难辨的光线、扰乱我们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的神秘的地平线。你的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上显示的时间无法传达如此复杂的情感,更不用说世界观了。

在这个方面,时差的另一个有趣的方面是,不同的哲学家与知识分子不仅仅阐述了时间,还阐述了关于时间的各种情绪、情感、焦虑——包括嗜睡、失眠、恶心、懒惰,等等。时间不仅仅是由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情绪状态和文化生活习惯也组织和定义了时间,即我们如何度过时间。睡眠曾经被认为会导致疯狂,因为它发生在非理性的时间。弗朗西斯科•戈雅富有寓言性的《理性沉睡,心魔生焉》(1799)就是这一启蒙派观点的经典例证,画中有噩梦般的意象,猫头鹰和状似蝙蝠的动物攻击一个趴在桌上小睡的男人。但清醒以及太多的意识也可能导致疯狂。米格尔•德•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在那本十七世纪的小说里塑造了男主人公堂•吉诃德。他是有闲的绅士,醉心于阅读,以至于失去理智并忍受了许多无眠之夜。“总而言之,我们这位绅士太沉迷于阅读了,以至于他从黄昏读到黎明来度过他的夜晚,又从日出读到日落来度过他的白天。”塞万提斯写道,“太少的睡眠和太多的阅读榨干了他的头脑,使他失去了理智。”尽管如此,现代人赞美清醒乃至失眠,因为它由纯粹的意识状态和理性所构成。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追溯生理、时间、技术和文化的意义,克里斯托弗•J•李的时差综合症思考了现代创新面前人类固有的局限性,揭示了当今全球世界主义的潜在代价。


书摘插图

存在者(Beings)与时间

索非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的迷失东京(2013)是近来关于时差流行的表述之一。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刚刚步入婚姻的大学毕业生和一位年长的、对生活失去热情的演员在当下的东京住进了同一间旅馆,并展开了一段无望的情感关系。电影的情节相当乏味,很多笑点来自对日本社会的漫画式讽刺。夏洛特(斯嘉丽•约翰逊饰)与鲍勃(比尔•莫瑞饰)之间充满魅力的化学反应拯救了这部电影。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入睡,随即开展了一系列冒险,包括在旅馆的酒吧谈笑,去医院看病,深夜在卡拉OK唱罗克西音乐乐队(Roxy Music)和艾维斯•卡斯提洛(Elvis Costello)的歌,在床上看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甜蜜的生活》(1960)。这些活动都不怎么严肃。但这部电影对时间、衰老、对生活逐渐失望的处理能引起更深的共鸣。这两个人物都“迷失”了,不仅因为来到了另一种文化环境,也因为各自所面临的生活境遇。身处异国加剧了他们所共同面临的这一处境。的确,他们的对话主要是在尝试将这些朦朦胧胧的感觉翻译给对方听,也翻译给自己听。夏洛特无法确定她从大学毕业后的前景,鲍勃则对自己的事业抱持着消极而矛盾的态度。夏洛特开玩笑说他有中年危机。他套上一件(反穿的)荧光迷彩T恤衫也无济于事。他们都对各自的婚姻感到不满。他们之间终出现了一种意料之中的张力,即他们刚刚萌芽的感情是否会发展为性关系?但鲍勃在一时冲动之下和旅馆酒吧的驻唱歌手发生了一夜情,因而瓦解了他和夏洛特之间更进一步的可能性。

那种曾经的纯洁消失了。尽管如此,影片结尾莫瑞和约翰逊饰演的人物在街头见了后一面,莫瑞在约翰逊耳边轻声说了些什么,约翰逊脸上出现了笑容和泪水,二人理解了彼此。

时差为鲍勃和夏洛特的关系提供了前提,但时间与自由意志构成了影片的主题。镜头经常拍到两人各自或一起躺在床上,再加上“我的血腥情人”乐队的《有时》(Sometimes)慵懒的吉他声、“耶稣与玛丽链”(Jesus and Mary Chain)乐队的《像蜜一样》(Just Like Honey),成功营造了一种慢下来的时间与节奏。通过开辟一处不同于主流社会陈习的、另类而短暂的时空,时差使他们这段不寻常的关系得以发生,也为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批判性自省提供了一个临时的视点。时差不仅暂时松动、缩小了他们之间的年龄差距,也通过打乱日常生活节奏而动摇了他们在正常情况下的自我认知。通过遵循不同的时间秩序,他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鲍勃负责地遵守着事先安排好的行程,拍摄三得利威士忌的广告,参加宣传活动以维持其演员-明星地位。夏洛特的旅程则更随性,她独自观光,以此探寻(而非重拾)她的身份认同。这两条迥异的道路使他们的困境得以清晰呈现,鲍勃发现他的生活太过受制、局限于他的事业、婚姻以及充满遗憾的过去,而夏洛特则刚刚步入成人生活,有太多的时间和可能性。片中一带而过的观察视点展现了她对时间的眩晕感——许多过场辅助镜头(B-Roll)透过旅馆的玻璃窗格注视东京的夜晚,传达了身处高空、远离尘世的感受。她在京都的短暂游历进一步突出了这一主题,期间日本的中世纪古迹惊鸿一瞥,与影片其他部分所展示的现代涩谷的数字奇观形成对照。《迷失东京》有一瞬间让人回想起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1953)里细致铺陈的关于传统与现代、衰老与时间的思辨。


前言

导言:作为世界语的时差

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

也许都存在于未来的时间,

而未来的时间又包容于过去的时间。

假若全部时间永远存在

全部时间就再也都无法挽回。

——T. S. 艾略特《烧毁的诺顿》

T. S. 艾略特(T. S. Eliot)的上述诗句捕捉到了“现代”的某种本质意涵。现代生活——或者借用艾略特的同代人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的说法,“时代” ——是被我们与时间的关系所界定的。二者密不可分。想想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维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或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那些经典小说吧,滴答作响的时钟使那些像寻常时日一样平淡、复杂、枝节丛生的叙事有了脉搏。

或者,在另一层面上,想想“现代性”这一划时代的观念本身——这是一个历史时段,通常被追溯到十八世纪晚期法国、美国以及往往被忽略的海地的政治革命。这些革命都追求一种以个体权利为核心的世俗民主政体。虽然这些国家和其他各地为了完全实现这些权利所进行的斗争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上述革命承诺了一种前景,即彻底打破以往围绕某位君主及其个人的终身统治所建立的政治形式。大众民主制通过引入选举周期、任期年限以及类似的政治历法,为其自身的主权时间制定了惯例。艾略特的诗句并未涉及这些历史细节,但类似地展现了关于时间的现代意识,包括过去、现代、未来作为现代意识的构成性元素,以及三者如何在界定时间的过程中共存与互动,现代意识的内在差异,还有它的反复与延续。简而言之,现代意味着理解时间是什么。

时差是这幅广阔的历史图景的一部分。时差——无数空中旅客每天体验到的身处两地的朦胧感受——有着复杂的起源和模糊的轮廓,也是一种非自然的加速运转所产生的境况。它也在根本上关乎时间。这些带来无限可能的飞机显然是现代的,而且时差自身也有着典型的现代性。艾略特的《烧毁的诺顿》早出版于1936年——也是《摩登时代》上映的年份——后来被收录在《四个四重奏》(1943)里。

当然,艾略特写作时并未想到时差。就像致幻剂和披头士乐队一样,时差现象在1960年代才进入人们的视野,尽管不如前两者那样声势浩大。正如这些拓展了社会语汇的时代潮流,时差标志着流行文化的一大转折,即商业乘机旅行成为了全球性的现象。然而,艾略特的诗句与时差体验出奇地相似。在一场从纽约到伦敦、跨越大西洋的飞行过后,人们会觉得自己进入了未来的时间,同时却也身处于萦回不去的过去时间。经历了加压舱的催眠效应以及太早亮起的刺眼阳光,时差所属的现在时间,可以同时体现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令人仓皇失措。从地球东边往西飞则恰好相反——未来的时间被纳入了过去的时间。阿斯匹林、冥想音乐、烈酒都无济于事,经历一场长途飞行——无论往东还是往西——后往往都无法恢复对时间的感知。

鉴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艾略特捕捉到了时差的那种疲倦不堪、却惊人地充满形而上意蕴的特质,这也是这本书试图探索的主题,即我们与时间的关系中存在的生理与哲学双重意义上的不适感。“时差”(jet lag)本身是一个混成词,结合了“喷气机阶层”(jet set) 与“时间间隔”(time lag)两个短语,因而带有文化和科学层面的双重含义。我在本书开头征引《烧毁的诺顿》,提示了尽管时差是一种相对晚近的感受,它仍有许多可追溯的历史,不仅包括政治与文化的历史,还有哲学与政治的历史。这些历史要早于水瓶座纪元(the Age of Aquarius) 期间对时差症状的例诊断。的确,无论这听起来多么不可思议,时差在一定意义上总是与我们形影不离。它在现代有其特定的历史。但时差那种流离失所、疲惫、不适的特质,触及到了人类境遇的更深主题——我们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与自己身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时间流逝之间的关系。文学新闻家 、永远在路上的旅行者皮克•耶尔(Pico Iyer)曾经写道,时差是“长途旅行中的一个重要却不值一提的方面,好像对其缄口不谈就有助于摆脱它一样。1但当我们真的谈起它时能够揭示什么?当我们思考时差,哪些经验、感受、轶闻、庸见、哲理将得以涌现?这些问题是本书的关切所在。

时差也提供了思考全球史的另类途径——将全球史看作情绪的历史,生理反应的历史。时差代表了对当代全球化的感受。这篇导言的题目取自堂•德里罗(Don DeLillo)的小说《毛二世》,强调时差的那些可谓出人意料、不合时宜的起源,以及它的世俗性(worldliness)与纷繁的航行轨迹。2时差有着奇特的普遍性,就像世界语(Esperanto)一样,既被广泛认可却又被广泛忽略。尽管如此,时差已经成为了许多关于健康和旅行的写作中日益流行的主题——从WebMD 到赫芬顿邮报,再到开设了名为“倒时差”(Jet Lagged)的旅行博客的《纽约时报》。

一种杂糅的新闻文体正在浮现,包括关于医疗健康的建议、技术解释、对航空产业趋势的报导,以便缩小日趋垄断的航空产业与日益扩大的消费者群体之间(二者经常发生冲突)的信息差距。航空飞行员帕崔克•史密斯(Patrick Smith)的沙龙网(Salon.com)专栏“问飞行员吧”(Ask the Pilot)是这种新式评论的范例。他的专栏曾经无所不包,从大气湍流到宠物被货运时的体验,再到商用喷气机飞机是否可能被肩射导弹打落,还有很多严肃或更稀奇古怪的问题。3这本书没有那么实用。当我们在谈论时差时,我们谈论的是具体的应对与恢复,而非文化再现与意义。我们忽略了时差告诉我们如何生活。用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话说,我们没有把时差看作隐喻。

这本书则相反。它力求规避在那些关于航空旅行的文章、帖子、推特里常见的牢骚、滥调与建议,转而设想一种关于时差的新语言,一种关于如何与当代旅行及其带来的疲乏感共同生存(或发起反抗)的暂时的哲学(provisional philosophy):时差作为生活方式,尽管听上去也许不可思议。时差是一种视角,而不只是一种处境。时差提供了关于我们自身的批判性视点。它在字面及比喻的意义上指称了这个我们往往身处的、瞬息万变的、过渡性的时空。不仅在时间与空间的意义上如此,在技术、文化、经济转型、政治变革的意义上也是如此。时差是人类学家凯瑟琳•斯图尔特(Kathleen Stewart)所说的“普通的情感”(ordinary affect)——一种社会经验与公众感受,尽管它捉摸不定并位于时空的间隙,而且我们遭遇时差的程度也各不相同。4时差是一个文化性的时刻。的确,如果幸运的话,这本书试图通过出人意料的联系、时空的跨越、黑暗主题与富有启发的洞见、或许再加上偶尔的停滞不前,使读者迷失方向,由此在形式与实质上召唤出时差的精神,目的皆在于抵达一种新的视角。这本书认真对待时差。

但为什么现在要谈时差?是什么让时差成为了一个物(object)?尽管它被贬抑为一种需要勉强忍受、迅速克服的东西,时差仍有故事可说。或者说,它有许多故事可说——关于全球化、时间与计时、我们对技术的痴迷(却也是致命的依赖)、现代生活的加速、我们自身的生理限制。时差值得仔细考量,尽管听起来不合直觉而且毫无吸引力。时差尤其标志了人类通过技术征服时间的不懈努力的一个顶点,无论这看起来是多么稀松平常。时差是无止境创新的切身代价。它很好地体现了批评家劳伦•勃朗特(Lauren Berlant)对“残酷乐观主义”(cruel optimism)的界定。用她的话来说,残酷的乐观主义是一种对“受限的可能性条件”(compromised conditions of possibility)的依附,“其实现要么是全无可能的、纯粹的幻想,要不就是过于可能的、有害的”。5现代航空拥有这些迥异的特征,既展现了在几小时之间跨越时空的迅捷,又展现了我们当下技术能力在时间与生理层面的明显局限。残酷乐观主义与简单的失望与退缩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尽管掌握了许多知识,却一直抱有那种过分乐观的幻想。这种对潜在幻灭的执著坚守,具体到航空旅行而言,我们全天候的快节奏生存限制了我们拒绝飞行的能力。我们看起来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已成既定事实的疲惫旅行,以及避无可避的航班延误、狭窄座椅和其他形式的湍流。

时差象征了现代旅行的美好承诺及其破灭。通过持续的创新,航空公司承诺了速度与效率。但他们也不断暴露自身的不完美,包括官僚作风、经济上的不足,还有无法提供舒适的体验。在更深的意义上,时差反映了我们古老的梦想之一,以及我们对实现这一梦想的无能为力:时光旅行。很多人飞行只是为了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我们想到的更多是空间而不是时间。跨过时间——不仅仅是飞往某个遥远地点所需的旅行时间——不是我们有意识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尽管如此,时差彰显了对时光旅行的渴望,无论是朝向未来还是朝向过去。在这个意义上,它指向了这种旅行所带来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噩梦。

航空技术带来的高速率,以及在时间的维度上将世界测绘为诸多时区,使这种科幻小说式的体验变得越来越稀松平常。尽管今天的商业旅行完全不同于H. G. 威尔斯(H. G. Wells) 《时间机器》(1895)或特里•吉列姆(Terry Gilliam)的《时光大盗》(1981)里的奇思妙想,我们肉体的自然反应使得这一幻想的实现(无论以多么平凡的方式)远远不及我们此前的想象。

的确,尽管时光旅行是现代文学和电影里的常见主题,时差却一向被忽视。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影响深远的短片《堤》(1962)——后来被吉列姆翻拍并扩展为《十二猴子》(1994)——有一部分发生在巴黎的奥利机场,并以时光旅行作为关键的情节设置。但令人心痒的是时差的缺席。小说家堂•德里罗、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用时差来营造一种风格,尽管主要还是用作一种暂时的情节背景——一种全球化所彰显的、象征着迷失与倦怠的生理效应。皮克•耶尔——大概是时差的桂冠诗人(抱歉了,艾略特)——如前文所引,对时差投以更多关注,详细叙述了时差更广阔的寓言性维度(allegorical dimensions)。在他那本厌世的千禧年游记《地球灵魂》(2000)中,耶尔引述了艾米斯并写到了后冷战世界的常见境遇可以被概括为“时差,炮弹休克,范式转换”。6不同于《回到未来》(1985)里心血来潮的时光旅行或者《终结者》(1984)里世界末日的时光旅行(这部电影把机器的未来置于一个末世的、弥赛亚式救赎的时间框架里),时差呈现了穿梭于现实时间的不快。它揭示了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狂热事态之下令人疲惫的基底。时光旅行在传统意义上是关于修复的。时差则关于失修(disrepair)。它反映了时光旅行的一种低阶版本。时差是失去了魅力的时光旅行。

这种残酷乐观主义(或者用一个过时的词来说,狂妄)的处境使我们回到了一系列关于何谓人类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还有我们根深蒂固的旅行习性、睡眠与清醒的日夜循环、阳光与星光的天体影响、以及时间怎样统治我们的生活——任何其他东西对生活的影响都无法与时间相提并论。我们必须考人类的行为与生理构造。作为社会与文化经验的时差有不少值得关注的地方,关系到以下问题的核心:人们的技术野心在何种程度上能与人类的生理机能相协调。当然,从希腊罗马的伊卡洛斯传说 到1986年的“挑战者”号太空梭灾难 ,人类飞天的梦想时刻面对着它所导致的悲惨后果。时差是一个更普通的例子,能够在这个谜题上为我们带来教益。

因此,时差是这世界上的一个物(thing)。它不仅仅是一个随时间流逝的糟糕幻梦(fantasy-cum-bad dream),而是一种有着科学、经济、文化、甚至政治价值的现象。具体而言,我认为它是法国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所说的“准-物体”(quasi-object)——介于主体(社会)与客体(自然)之间的一个杂糅形式,位于他(不无夸张地)命名的“物的议会”(The Parliament of Things)7之列。拉图尔的议程围绕着学术分类的局限性,以及现代的分类方法如何错误地再现了知识生产乃至整个世界。在时差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有着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特性。它可以在医学上被界定为一个人由于高速的航空旅行所经历的内在生物钟与周遭时间的暂时脱节。但它也可以在社会的意义上被理解和描述为整个运转不止的世界经济(我们作为仲裁者、消费者、旅行者参与这个经济体)中的一个隐形的常态。时差就像是全球资本主义带来的感受。

更进一步说,时差是许多医学院校的科学研究课题,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安防议题,也是设计飞机的经济诱因。时差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物体,但它保留着物体般(object-like)的特点。你不能把时差拿在手上,但你可以感觉到它。你不能看见时差,但它确实存在,甚至有自己的形状。你不能把时差商品化然后卖掉它,但豪华躺椅以及其他舒适的机上用品,已经将时差转化为货币并从中盈利。时差甚至产生了一种政治。心理学家可能会说“战斗或逃跑”(fight-or-flight),但现在却是“飞行并战斗”(flight-and fight) :舱位制造了一个临时的空中阶级结构。文学批评家比尔•布朗(Bill Brown)曾经提出,日常物件并非没有生命,而是定义了我们的生活——用他的话说,它们使我们能“创造意义,创造或重造自我,整理我们的焦虑与情感,升华我们的恐惧并塑造我们的幻想”。8这个观点在很多情况下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比如一个中年人买了一辆闪亮的跑车。然而,学者们延伸了这个视角,声称物体不只是任由人类支配的工具,而是能够主动地引导、影响人类行为。这种诠释方法被称为思辨实在论(speculative realism)。9物不再是它们曾所是的东西。

如果这条哲学路径对一些乘客—读者来说太过抽象,我想表达的是,时差同样必须被理解为一种可以影响人类行为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其结果。时差有着自己的社会存在(social presence)——它自己的本体论


书籍介绍

时差到底是什么?以及更重要的,我们如何与时差共存?时差是短暂的,它来自于人体内生物钟与飞行所带来的跨时区后果的直接抵触。然而,从文化的角度,时差告诉我们更多关于时间、科技以及人自身的关联。从时差上我们可窥见全球化的一斑,时差反应是我们生活的加速世界的缩影,它使全球化的速度和不适在个人层面上变得切实可见。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少量广告(370+)
  • 体验好(133+)
  • 愉快的找书体验(394+)
  • 内容完整(212+)
  • 已买(558+)
  • 体验满分(287+)

下载评价

  • 网友 冯***卉: ( 2025-01-08 01:09:47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宫***凡: ( 2024-12-24 08:58:58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方***旋: ( 2024-12-26 08:11:05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马***偲: ( 2025-01-13 18:18:44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詹***萍: ( 2025-01-05 20:48:13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后***之: ( 2025-01-11 07:37:01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陈***秋: ( 2024-12-21 06:36:34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步***青: ( 2024-12-30 04:32:38 )

    。。。。。好

  • 网友 师***怀: ( 2024-12-30 18:09:30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孙***美: ( 2025-01-19 04:05:14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养***秋: ( 2024-12-27 05:03:35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菱***兰: ( 2024-12-31 08:46:01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林***艳: ( 2024-12-31 03:36:19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寿***芳: ( 2025-01-02 22:12:14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扈***洁: ( 2025-01-18 18:46:23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康***溪: ( 2025-01-08 20:49:43 )

    强烈推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