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辛作品:幸存者回忆录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莱辛作品:幸存者回忆录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伍尔夫之后又一女作家。不屈的“自由女性”,硬核的“文坛女斗士”:我自由了,我终于完全成为我自己!
内容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女作家的“科幻式半自传”——假如成年的你收留了青春期的你自己……
“在高层住户那里,鸟儿在窗与窗之间沿着无形的固定路线飞来飞去,飞翔的鸟群投来好奇和思索的目光,道路交通和尘世远远地在下面。我不是这样,我属于那种总要仰望、想象高处会发生什么事的人……”
一种波及全球的灾难降临人间,城市瘫痪,食品短缺,市民纷纷迁往郊区,荒芜了都市。野蛮生长的儿童,在混凝土废墟中结成帮派,为非作歹。一个留守的女人,突然获得了穿墙而过的能力,她带着一个青春期女孩和一只小狗,坚持要做此地后的幸存者……
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关于女性成长和生存的寓言故事。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的又一女作家,不屈的自由女性,硬核的“文坛女斗士”。
1919年10月22日,在伊朗古城的一所石屋中,多丽丝?泰勒出世了。她的父亲本是英国的一名普通银行职员,在“一战”参军失去了一条腿;母亲曾是父亲截肢时的管床护士。多丽丝4岁时,全家辗转回到英格兰老家,不久又迁至非洲的津巴布韦垦荒种地。
14岁时,多丽丝因眼疾退学,为逃离贫穷压抑的原生家庭和荒凉闭塞的乡野,到南非大都市谋生,先后做过护士、保姆、接线员。25岁时,她随第二任丈夫、一名德国流亡共产党人改姓莱辛。30岁和平分手后,她携幼子返回母国,只带着少量现金和书稿、衣服,以及一箱书,但她不禁欢呼:“我自由了,我终于完全成为我自己。我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我是自足的独立个体!”
翌年,莱辛从非洲带来的书稿《野草在歌唱》出版,轰动英美文坛。她43岁时,长篇小说《金色笔记》问世,被誉为“女性解放运动启蒙书”;但莱辛拒绝这一标签,说“我想写的是一部记录时代的编年史”。她交游广泛,情史丰富,热衷于社会运动,也因曾是共产主义的有力支持者,受到英国军情五处长达二十年的秘密监视。
在不同文明、种族间的迁徙和波澜壮阔的人生,赋予了这位“亚非欧的女性精灵”非凡的见识;她一生写下五十余部小说,曾获毛姆文学奖、英国皇家文学会荣誉奖等几十项大奖,88岁时获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说:“莱辛改变了我们审视这个世界的方式。”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大家都记得那个时代。对我,对别人都一个样。我们至今还反反复复说起共同经历的那些事件的细节,不管是自己说还是听别人说,都仿佛要表示:“你也有过这样的感觉吗?那情况肯定就是这样了,不错,事情就是如此,毫无疑问,我并没有胡编乱造。”我们互相进行着细节上的印证或争论,就像人们在一次旅行中见到什么奇异的动物之后通常所做的那样:“你见到那条大蓝鱼了吗?真的吗?你见的那条是黄的!”但我们去过的是同一片大海。在那段漫长的、紧张不安的时期终结之前,每个人、每个地方的情况都相同,城市里更小的单元—几条街道、一片楼群、一座旅馆,与各个城市、各个国家和整个大陆……都没有什么不同。没错,我同意就我们谈及事件的性质而言,拿稀奇罕见的鱼、海洋等做比喻未免过于夸张。可在这里用来讨论我们每个人回顾一生中某一时期的方式,也许还算适当。回顾那些事件,会发现我们能够比当初事件发生时感觉到更多内涵,即便这些事件令人丧气得如同假日后公共草地上遗留的垃圾。人们会彼此比较,仿佛希望或期待将事件本身某些尚未得到认可的东西确认下来。远不止这些,他们似乎要将某些东西完全排除在外。是快乐吗?在我的一生中,我也偶尔关注这个词,观察它,但我从未弄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一种意义,还是一种目的?不管怎么说,在心智框架内回顾往事,似乎会沉浸在一种毫不相干的物质之中,与经历无关。那怎么可能是真实的记忆?是怀旧吗?不是。我没有谈这个。也不是渴求呀懊悔呀这一类毒害人的热望。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自己并没有多大意义的往事增添重要性,我们会说:“你知道,我就在那儿。我亲眼所见。”但这里说的也不是这个问题。
正因为我们有这个倾向,也许我就可以使用天马行空的比喻了。我当时真的在那片大海里见过鱼,就好像鲸呀海豚呀自己想好了要以绯红和翠绿现身。可我当时并未弄明白看到的情景,当然也就无从知晓我的个人经历有多少是众所周知,又有多少能与别人共享:回顾往事,我们首先承认的是彼此的共同点,而不是不同点。
现在我们大家周知的一件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真实的,但我们每个人都私下里认为那是深藏于自己心智中的独特性的证据,都觉得那是以非官方方式进行的。我们对新闻广播、报刊,以及声明、公告都习以为常,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没有了它们,我们就变得沮丧、焦虑,原因当然在于你必须看到官方的印戳才放心,特别是在这么一个时期——事情的进展全部出乎意料。而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在非官方渠道的某一点上,意识到我们获知的真相与舆论宣传的非常不同。成串的词语把事件具体化成一幅图景,几乎就是一段描述:“然后事情就发生了,某某人当时说……”但在更多情况下,词语在漫不经心的对话中脱口而出,甚至可能是你的自言自语。“是的,当然啦!”你会这么说,“就是这么回事。我早就知道了。只是我还没有耳闻,我之前不明白……”
对当局,即对作为宾语和主语的“他们”(Them and They)的态度变得越来越矛盾,而且我们所有人都相信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中。当然情况并非如此,哪儿都看不到什么异样。也许到后面再来阐述这个问题要更好一些,这里只是想说:“它”(it)这个词的用法一直是危机和公众忧虑的信号。“他们怎么就这么不称职!”“上帝呀,情况糟透了!”上面两句话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就像“情况糟透了”与“这儿也开始了”或“对此,你又听说些什么”的区别。
在我们讨论“它”之前,我要把情况描述一下。我们仍旧处于总体上的不安定阶段。情况不怎么好,甚至是相当糟。许多方面的情况都很糟:功能瘫痪,看不到希望,或者用新闻广播可能采用的字眼,事态“令人恐慌”。但就某种意义而言,“它”让人感觉到的是不可避免的紧迫的威胁。真的不可避免。
我住在一幢公寓楼中,是几幢相仿的公寓楼中的一幢。我住在底层,贴着地面。在这里的感觉与那些高层住家不能同日而语;在他们那里,鸟儿在窗与窗之间沿着无形的固定路线飞来飞去,飞翔的鸟群投来好奇和思索的目光,道路交通和尘世远远地在下面。我不是这样,我属于那种总要仰望、想象高处会发生什么事的人。在高处,窗户通风要好得多,前门通向公用电梯,然后往下,往下,然后就听到了交通的喧嚣,闻到了化学制品、植物……以及大街的味道。这些公寓不是由市议会建造的,市议会建造的公寓楼外墙上满是涂鸦,电梯里有尿迹,入口大厅的墙上有粪便的污迹。这些公寓不是直接建在穷人的街区,而是由私人出资建造,很厚重,很宽敞地建在昂贵的地皮上—以前挺昂贵的地皮。房子的墙很厚,因为这里的住户有钱为他们不受干扰的独处付费。一进门是一个宽敞的大厅,铺了地毯,甚至还有几个花台。虽是人造花,却也够好看的了。有一个看门人。这些公寓楼是这类房屋应有的坚固和体面的典范。
可在那个时候,由于许多人都离开了城市,住在这些公寓楼里的家庭并不都属于原先这里典型住户所属的那个阶层。几年来,正像穷人遍布他们侵入的街道,空出来的房屋也被擅自占房者占据,住进了单个家庭或多个家庭组成的群体,久而久之,我们都不能明确地说:这是一个工人阶级居住区,这是我们同类的居住区。同样,在这些曾经只住过富人、专业人士和生意人的楼房里,现在居住着穷人家庭或家族。也就是说,公寓、楼房已属于那些有胆量搬进来住的人。在我住的楼房的走廊和门厅里,就像在大街上或市场里那样,你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一位教授、他的妻子和他们的女儿住在走廊另一头与我相似的套间里;我楼上住着一家有许多亲戚和孩子的印度人。我特意提到这两个住户,是因为他们靠近我,因为我想表示在……开始之前,我并非对墙后面和天花板上面的情况一无所知。是什么开始之前呢?对此很难表达,因为没有什么可供我准确地描述,没有任何确定的东西……现在我并不是在谈论社会压力和公共事件,我们将它们归纳到作为宾语和主语的“他们”“它”之类的词语,但我个人的发现在当时却变得如此迫切,对我一直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不能说:“在这样的一天,我知道在墙的后面正过着某种类型的生活。”我甚至都不能说:“是在那年的春天里……”不是这样的,察觉到在离我那么近的地方展开的、我无法看见的别人的生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确实要归入我们用“领悟”这个词进行描述的认识范畴,带有“逐步达到理解”的含义。这样一种渐进过程也许需要好几个星期,好几个月,好几年。当然你能“知道”某些东西,却不能“认识”别人的生活。(你也会知道了,然后忘掉!)回顾过去,我可以确定地说,那面墙背后的别人生活或状态的进展,早在我“领悟”到这一切之前,就在我内心的背阴处存在,那是我先前倾听的内容和倾听的目的。但我无法记下具体的日期或时间。当然这种内心的成见要先于公开的观点,即我之前提到过的,我希望不要把这随便就看作“它”。
……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当然,个人独处所受到的干扰已教会我们如何逃避到内在的孤独之中,我们都是这方面的行家,能够与他人共处却心居别处。
我们所有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妥协、我们小小的调整,都是权宜之计,没有哪个能够保持下去。
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一件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真实的,但我们每个人都私下里认为那是深藏于自己心智中的独特性的证据,都觉得那是以非官方方式进行的。我们对新闻广播、报刊,以及声明、公告都习以为常,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没有了它们,我们就变得沮丧、焦虑,原因当然在于你必须看到官方的印戳才放心,特别是在这么一个时期——事情的进展全部出乎意料。而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在非官方渠道的某一点上,意识到我们获知的真相与舆论宣传的非常不同。成串的词语把事件具体化成一幅图景,几乎就是一段描述:“然后事情就发生了,某某人当时说道……”但在更加经常的情况下,词语在漫不经心的对话中脱口而出,甚至可能是你的自言自语。“是的,当然啦!”你会这么说,“就是这么回事。我早就知道了。只是我还没有亲耳听人这么说,我此前不曾领悟到……”
这段时间感觉似乎一再延续着,但事实上这段时间并不长,也就是几个月吧。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每个钟点都好像因新的经历而拥挤不堪。不过从表面上看,我所做的就是安静地生活在那里,在那个房间里,跟雨果和艾米莉在一起。而从里面看则混乱无比……每当人的生活处于一切都在变化、迁移、毁灭(或再造,但在当时并不总能得到证实)的状态时,就会有一种无助感袭上心头,犹如一个人在一股旋风或一台离心机中旋来转去。
我想在整个这段时间,人类一直被动物们观望着,它们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已经达到了我们无法接受的高度。我们之所以无法接受,是因为加入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惊慌失措,我们的虚荣心就会蒙羞。我们一直以愚蠢、盲目、冷漠和残忍的杀手和折磨施加者的身份和它们生活在一起,它们则一直看着我们,了解我们。而这正是我们拒绝承认我们周围动物具备智性的缘由。我们的虚荣心将受到过多震撼,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将会变得过于可怕。完全相同的思路,会导致一个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一种罪或实施同一种残忍行为。要知道,停止做一直在做的和必须认清一直在做的,都会产生剧烈的、令人无法面对的痛苦。
而人们需要奴隶、牺牲品和附属物,许多动物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宠物”,当然是因为它们被驯养成了我们心目中它们应有的样子,正像人类可以成为他们所期望的样子。但事情还不仅如此,在我们的整个一生中,我们不管去哪儿,都有看我们眼色行事的动物陪伴,每当它们表现的很高尚时……我们就称之为“通人情”。
完全相同的思路,会导致一个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一种罪或实施同一种残忍行为。要知道,停止做一直在做的和必须认清一直在做的,都会产生剧烈的、令人无法面对的痛苦。
而人们需要奴役、牺牲品和附属物,许多动物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宠物”,当然是因为它们被驯养成了我们心目中它们应有的样子,正像人类可以成为他们所期望的样子。但事情还不仅如此,在我们的整个一生中,我们不管去哪儿,都有看我们眼色行事的动物陪伴,每当它们表现得很高尚时。。。。。。我们就称之为“通人情”。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活得似乎永远不会死,我们死得也好像从来没有活过。”——《幸存者回忆录》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幻想小说,甚至被科幻迷们列入书单。然而莱辛自己却说,这是一部“狂妄的梦中自传”。小说构筑了一个人类自毁文明后的世界,在这片废墟中,幸存的人们似乎又急不可耐地重演祖先的历史。在这样的轮回之中,主人公见证无奈,也若有期待……
书摘插图
大家都记得那个时代。对我,对别人都一个样。我们至今还反反复复说起共同经历的那些事件的细节,不管是自己说还是听别人说,都仿佛要表示:“你也有过这样的感觉吗?那情况肯定就是这样了,不错,事情就是如此,毫无疑问,我并没有胡编乱造。”我们互相进行着细节上的印证或争论,就像人们在一次旅行中见到什么奇异的动物之后通常所做的那样:“你见到那条大蓝鱼了吗?真的吗?你见的那条是黄的!”但我们去过的是同一片大海。在那段漫长的、紧张不安的时期终结之前,每个人、每个地方的情况都相同,城市里更小的单元—几条街道、一片楼群、一座旅馆,与各个城市、各个国家和整个大陆……都没有什么不同。没错,我同意就我们谈及事件的性质而言,拿稀奇罕见的鱼、海洋等做比喻未免过于夸张。可在这里用来讨论我们每个人回顾一生中某一时期的方式,也许还算适当。回顾那些事件,会发现我们能够比当初事件发生时感觉到更多内涵,即便这些事件令人丧气得如同假日后公共草地上遗留的垃圾。人们会彼此比较,仿佛希望或期待将事件本身某些尚未得到认可的东西确认下来。远不止这些,他们似乎要将某些东西完全排除在外。是快乐吗?在我的一生中,我也偶尔关注这个词,观察它,但我从未弄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一种意义,还是一种目的?不管怎么说,在心智框架内回顾往事,似乎会沉浸在一种毫不相干的物质之中,与经历无关。那怎么可能是真实的记忆?是怀旧吗?不是。我没有谈这个。也不是渴求呀懊悔呀这一类毒害人的热望。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自己并没有多大意义的往事增添重要性,我们会说:“你知道,我就在那儿。我亲眼所见。”但这里说的也不是这个问题。
正因为我们有这个倾向,也许我就可以使用天马行空的比喻了。我当时真的在那片大海里见过鱼,就好像鲸呀海豚呀自己想好了要以绯红和翠绿现身。可我当时并未弄明白看到的情景,当然也就无从知晓我的个人经历有多少是众所周知,又有多少能与别人共享:回顾往事,我们首先承认的是彼此的共同点,而不是不同点。
现在我们大家周知的一件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真实的,但我们每个人都私下里认为那是深藏于自己心智中的独特性的证据,都觉得那是以非官方方式进行的。我们对新闻广播、报刊,以及声明、公告都习以为常,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没有了它们,我们就变得沮丧、焦虑,原因当然在于你必须看到官方的印戳才放心,特别是在这么一个时期——事情的进展全部出乎意料。而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在非官方渠道的某一点上,意识到我们获知的真相与舆论宣传的非常不同。成串的词语把事件具体化成一幅图景,几乎就是一段描述:“然后事情就发生了,某某人当时说……”但在更多情况下,词语在漫不经心的对话中脱口而出,甚至可能是你的自言自语。“是的,当然啦!”你会这么说,“就是这么回事。我早就知道了。只是我还没有耳闻,我之前不明白……”
对当局,即对作为宾语和主语的“他们”(Them and They)的态度变得越来越矛盾,而且我们所有人都相信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中。当然情况并非如此,哪儿都看不到什么异样。也许到后面再来阐述这个问题要更好一些,这里只是想说:“它”(it)这个词的用法一直是危机和公众忧虑的信号。“他们怎么就这么不称职!”“上帝呀,情况糟透了!”上面两句话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就像“情况糟透了”与“这儿也开始了”或“对此,你又听说些什么”的区别。
在我们讨论“它”之前,我要把情况描述一下。我们仍旧处于总体上的不安定阶段。情况不怎么好,甚至是相当糟。许多方面的情况都很糟:功能瘫痪,看不到希望,或者用新闻广播可能采用的字眼,事态“令人恐慌”。但就某种意义而言,“它”让人感觉到的是不可避免的紧迫的威胁。真的不可避免。
我住在一幢公寓楼中,是几幢相仿的公寓楼中的一幢。我住在底层,贴着地面。在这里的感觉与那些高层住家不能同日而语;在他们那里,鸟儿在窗与窗之间沿着无形的固定路线飞来飞去,飞翔的鸟群投来好奇和思索的目光,道路交通和尘世远远地在下面。我不是这样,我属于那种总要仰望、想象高处会发生什么事的人。在高处,窗户通风要好得多,前门通向公用电梯,然后往下,往下,然后就听到了交通的喧嚣,闻到了化学制品、植物……以及大街的味道。这些公寓不是由市议会建造的,市议会建造的公寓楼外墙上满是涂鸦,电梯里有尿迹,入口大厅的墙上有粪便的污迹。这些公寓不是直接建在穷人的街区,而是由私人出资建造,很厚重,很宽敞地建在昂贵的地皮上—以前挺昂贵的地皮。房子的墙很厚,因为这里的住户有钱为他们不受干扰的独处付费。一进门是一个宽敞的大厅,铺了地毯,甚至还有几个花台。虽是人造花,却也够好看的了。有一个看门人。这些公寓楼是这类房屋应有的坚固和体面的典范。
可在那个时候,由于许多人都离开了城市,住在这些公寓楼里的家庭并不都属于原先这里典型住户所属的那个阶层。几年来,正像穷人遍布他们侵入的街道,空出来的房屋也被擅自占房者占据,住进了单个家庭或多个家庭组成的群体,久而久之,我们都不能明确地说:这是一个工人阶级居住区,这是我们同类的居住区。同样,在这些曾经只住过富人、专业人士和生意人的楼房里,现在居住着穷人家庭或家族。也就是说,公寓、楼房已属于那些有胆量搬进来住的人。在我住的楼房的走廊和门厅里,就像在大街上或市场里那样,你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一位教授、他的妻子和他们的女儿住在走廊另一头与我相似的套间里;我楼上住着一家有许多亲戚和孩子的印度人。我特意提到这两个住户,是因为他们靠近我,因为我想表示在……开始之前,我并非对墙后面和天花板上面的情况一无所知。是什么开始之前呢?对此很难表达,因为没有什么可供我准确地描述,没有任何确定的东西……现在我并不是在谈论社会压力和公共事件,我们将它们归纳到作为宾语和主语的“他们”“它”之类的词语,但我个人的发现在当时却变得如此迫切,对我一直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不能说:“在这样的一天,我知道在墙的后面正过着某种类型的生活。”我甚至都不能说:“是在那年的春天里……”不是这样的,察觉到在离我那么近的地方展开的、我无法看见的别人的生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确实要归入我们用“领悟”这个词进行描述的认识范畴,带有“逐步达到理解”的含义。这样一种渐进过程也许需要好几个星期,好几个月,好几年。当然你能“知道”某些东西,却不能“认识”别人的生活。(你也会知道了,然后忘掉!)回顾过去,我可以确定地说,那面墙背后的别人生活或状态的进展,早在我“领悟”到这一切之前,就在我内心的背阴处存在,那是我先前倾听的内容和倾听的目的。但我无法记下具体的日期或时间。当然这种内心的成见要先于公开的观点,即我之前提到过的,我希望不要把这随便就看作“它”。
……
媒体评论
多丽丝?莱辛:我被贴上过一切可能的标签,而我自己却从未有过任何改变。
莱辛是一个高级的解读者、高级的两性关系的观察者,也是一个爱者。
——文珍
作为女人,她经历坎坷,但仍旧开朗豁达,对世界对生命,充满了好奇心……她一直在创造,一直在尝试,八九十岁了,仍像年轻作家一样热情地写作。她作为作家和女人两方面,都让我钦佩。
——西门媚
她是那种很自信的、理想的作家,她的作品里有很多理念,有反复进退的思考。
——梁文道
莱辛是诺贝尔奖的理想赢家。毕竟,这个奖是关于理想主义的,并且是建立在作家能够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信念之上的。
——《每日邮报》
她是极少数天才的文学预言家之一。
——A.S.拜雅特
莱辛有一流的批评头脑,她对社会和政治的观察犀利无比。
——《迈阿密先驱报》
“1945年以来英国的伟大作家”莱辛排名第五。
——《泰晤士报》
书籍介绍
诺贝尔文学奖女作家的“科幻式半自传”——假如成年的你收留了青春期的你自己……
“在高层住户那里,鸟儿在窗与窗之间沿着无形的固定路线飞来飞去,飞翔的鸟群投来好奇和思索的目光,道路交通和尘世远远地在下面。我不是这样,我属于那种总要仰望、想象高处会发生什么事的人……”
一种波及全球的灾难降临人间,城市瘫痪,食品短缺,市民纷纷迁往郊区,荒芜了都市。野蛮生长的儿童,在混凝土废墟中结成帮派,为非作歹。一个留守的女人,突然获得了穿墙而过的能力,她带着一个青春期女孩和一只小狗,坚持要做此地最后的幸存者……
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关于女性成长和生存的寓言故事。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4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6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9分
安全性:5分
稳定性:5分
搜索功能:7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差评少(599+)
- 二星好评(503+)
- 全格式(454+)
- 书籍多(609+)
- 购买多(248+)
- mobi(575+)
- 傻瓜式服务(312+)
- 赚了(317+)
- 三星好评(561+)
- 引人入胜(267+)
- 排版满分(542+)
下载评价
- 网友 石***烟: ( 2025-01-08 14:17:49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訾***晴: ( 2024-12-29 18:21:43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寿***芳: ( 2025-01-19 07:50:20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濮***彤: ( 2024-12-24 08:12:11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龚***湄: ( 2025-01-17 12:22:36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汪***豪: ( 2025-01-16 03:18:34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丁***菱: ( 2024-12-21 22:31:16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家***丝: ( 2025-01-19 19:25:02 )
好6666666
- 网友 冉***兮: ( 2025-01-16 11:02:16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郗***兰: ( 2024-12-27 03:58:28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仰***兰: ( 2025-01-09 23:31:56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潘***丽: ( 2024-12-22 17:18:20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打入神功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CCNA 认证工具包,第5版CCNA Certification Kit, (Exam 640-802), 5th Edition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攻略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植物系统分类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兰亭序书法之美 324字全文精讲教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正面教养:少爷小姐要争气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朗园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新学琴之路·赵薇小提琴教程2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创意转印画-男孩*贴画儿童手工diy制作材料包幼儿园课程转印贴美劳课程早教益智DIY玩具3-4-5-6岁宝宝创意玩具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小柏拉图:第欧根尼的另类生活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8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7分
结构布局:6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6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6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