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手绘插图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中国哲学简史(手绘插图版)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中国画报出版社倾力打造“冯友兰哲学三史”系列之一 67幅古今中外哲学家手绘画像,不一样的《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入门经典,通过中国传统智慧观照现实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画报出版社“冯友兰哲学三史”系列的其中之一。《中国哲学简史》由1947年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此次出版,采用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涂又光先生的译本,配以薛晓源先生手绘的67幅古今中外哲学家画像,全新阐释了这部哲学经典。全书共二十八个章节,按照时间顺序,全景式展现了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思想,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以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语言简明生动,又耐人寻味,洋溢着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七十余来,本书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教授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也是让许多人受益终生的智慧经典。
书籍目录:
自 序
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语言障碍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上农”
“反者道之动”
自然的理想化
家族制度
入世和出世
中国的艺术和诗歌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司马谈和六家
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 孔子:位教师
孔子和六经
孔子作为教育家
正名
仁、义
忠、恕
知命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个反对者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兼爱
天志和明鬼
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
国家的起源
第六章 道家阶段:杨朱
早期道家和隐者
杨朱的基本观念
杨朱基本观念的例证
《老子》《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道家的发展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人性善
儒墨的根本分歧
政治哲学
神秘主义
第八章 名家
名家和“辩者”
惠施的相对论
公孙龙的共相论
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道,无名
自然的不变规律
处世的方法
政治学说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政治、社会哲学
情和理
获得幸福的方法
有限的观点
更高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知识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关于“辩”的讨论
澄清兼爱说
辩护兼爱说
对其他各家的批评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六种术数
《洪范》所讲的五行
《月令》
邹衍
一套历史哲学
《易传》中的阴阳学说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
人的地位
人性的学说
道德的起源
礼、乐的学说
逻辑理论
论其他几家的谬误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
法家的社会背景
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的历史哲学
治国之道
法家和道家
法家和儒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事物的原理
万物生成的“道”
万物变化的“道”
中和
庸常
明诚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秦统一前的政治状况
中国的统一
《大学》
《荀子》的折中趋势
《庄子》的折中趋势
司马谈、刘歆的折中主义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
阴阳家和儒家的混合
宇宙发生论的学说
人性学说
社会伦理学说
政治哲学
历史哲学
对《春秋》的解释
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统一思想
孔子在汉代思想中的地位
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扬雄和王充
道家和佛学
政治社会背景
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
名家兴趣的复兴
重新解释孔子
向秀和郭象
“道”是“无”
万物的“独化”
制度和道德
“有为”和“无为”
知识和模仿
“齐物”
的自由和的幸福
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
“风流”和浪漫精神
《列子》的《杨朱》篇
任从冲动而生活
情的因素
性的因素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学的一般概念
二谛义
僧肇的哲学
道生的哲学
第二十二章 禅宗:静默的哲学
禅宗传达的宗系
义不可说
修行的方法
顿悟
无得之得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
韩愈和李翱
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
精神修养的方法
邵雍的宇宙发生论
事物的演化规律
张载的宇宙发生论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程颢的“仁”的观念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起源
程颐的“理”的观念
处理情感的方法
寻求快乐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学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理
太极
气
心、性
政治哲学
精神修养的方法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学
陆九渊的“心”的概念
王守仁的“宇宙”的概念
“明德”
良知
“正事”(格物)
用敬
对佛家的批评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对于新儒家的反动
孔教运动
西方思想的传入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战时的哲学著作
哲学的性质
人生的境界
形上学的方法论
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不仅是哲学史上“先具备哲学史家资格的学者”,而且对很多西方人而言,冯友兰就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就是冯友兰。他的哲学外旧内新,是对华夏先贤思想的再阐释。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杜威称赞他是“真正的学者材料”。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三松堂自序》等。
薛晓源,中央编译局研究员、中央编译局期刊出版管理中心主任,中央编译局学术委员会委员、副巡视员。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美术报》编委,《中国书画》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出版3部学术专著,在中央级报刊发表文章50多篇,接受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专访。主编出版学术艺术图书500多种。专著《飞动之美——中国文化对“动势美”的理解与阐释》2014年入选国家“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先后为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世界知识产权总干事弗兰西斯科·高锐先生创作肖像,受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外交部的表彰。新作有《哲人神彩》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相同。至于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这种思想,所以谓之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照西方某些哲学家所说,为了思想,我们必须首先明了我们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我们对人生开始思想之前,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
凡此种种“论”,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就连人生的概念本身,宇宙的概念本身,知识的概念本身,也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无论我们是否思人生、是否谈人生,我们都是在人生之中。也无论我们是否思宇宙、是否谈宇宙,我们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不过哲学家说宇宙,物理学家也说宇宙,他们心中所指的并不相同。哲学家所说的宇宙是一切存在之全,相当于古代中国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其定义是“至大无外”,所以每个人、每个事物都应当看做宇宙的部分。当一个人思想宇宙的时候,他是在反思地思想。
当我们思知识或谈知识的时候,这个思、谈的本身就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哲学家若要坚持在我们思想之前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他就在这里陷入了邪恶的循环,就好像我们竟有另一种能力可以用它来思想我们的思想!实际上,我们用来思想思想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用来思想的能力,都是同一种能力。如果我们怀疑我们思想人生、宇宙的能力,我们也有同样的理由怀疑我们思想思想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有关系。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
这样来规定“宗教”一词的含义,实际上与普通的用法并无不同,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就可以看出,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不关心宗教的。例如,德克·布德教授(Derk Bodde)有篇文章,《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其中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重要、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在一定意义上,这个说法完全正确。但是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观念和活动为生活中重要、迷人的部分?这种追求如果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之一,为什么中国人竟是一个例外?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毫无觉解?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宗教价值。但是依我看来,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后者是道德价值。所以,说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是很成问题的。它是准超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对以上问题,我要回答说,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四十八章)这种损益的不同暂且不论,《老子》这个说法我也不完全同意。现在引用它,只是要表明,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提高精神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
哲学的功用,尤其是形上学的功用,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这个看法,当代西方哲学的维也纳学派也作了发挥,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为了不同的目的。我不同意这个学派所说的:哲学的功用只是弄清观念;形上学的性质只是概念的诗。不仅如此,从他们的辩论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哲学,尤其是形上学,若是试图给予实际的信息,就会变成废话。
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维护传统的人们为此事悲伤,为变得不信宗教的人们惋惜,认为他们已经堕落。如果除了宗教,别无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的确应当惋惜他们。放弃了宗教的人,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也就丧失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好把自己限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须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迂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放弃了宗教的人,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也就丧失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好把自己限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一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迁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信。在末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人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能够充分发展。孟子和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人是一种政治动物”。人的各种人伦关系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之中才能发展。国家是一种道德体制。因此国家的领袖也应当是社会的道德领袖。
宗教和诗人都是人在幻想的表现。它们都把想象和现实混合在一起。两者的区别在于:宗教把它所说的看为真的,而诗歌知道它所说是虚幻的。
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
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因为,如果我们尽应尽的义务,那么,通过我们尽义务的这种行动,此项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 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先秦道家认为,这是保身全生免受人世伤害的最好的办法。一个人的行为若是很坏,受到社会惩罚,显然不是全生的方法。但是一个人的行为若是太好,获得美名,这也不是全生的方法。《庄子》另一篇中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间世》)一个享有有才有用的美名的人,他的命运将会和桂树、漆树一样……“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是全生的方法。善于全生的人,一定不能多为恶,但是也一定不能多为善。他一定要生活在善恶之间。他力求无用,但是到头来,无用对于他有大用。
圣人的本性与其他人的也相同。所以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只要他充分地发展他的本性就行了。正如孟子断言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这是孟子的教育学说,历来的儒家都坚持这个学说。
“袭明”的通则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谁若想保持资本主义,就必须在其中容纳一些社会主义成分。
“自然的”是指顺乎个人的德而行,不作人为的努力。这样做的时候,应当以“朴”作为生...
按照他的学说(引者按:指董仲舒) ,我们也许可以说,法西斯主义正黑统,资本主义正白统,共产主义正赤统。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画报出版社倾力打造“冯友兰哲学三史”系列之一
67幅古今中外哲学家手绘画像,不一样的《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入门经典,通过中国传统智慧观照现实人生
冯友兰曾自拟“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一联来总结自己的得意之作。此次特将其中的“三史”,即(《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及《中国哲学史新编》同时出版,并配以薛晓源先生手绘的古今中外哲学家画像,让经典著作焕发出全新的魅力。
《中国哲学简史》的哲学地位无需多言,*可贵的是冯友兰的语言明白晓畅,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内行不觉无味,外行不觉难懂”。此次出版精选孔子、墨子、梁启超、冯友兰、黑格尔等古今中外哲学家的手绘画像67幅,绘画风格飘逸,人物形神兼备,大多数画像题有哲学家的思想学说或诗句,图注部分则是对哲学家的简要介绍,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哲学家的认识。
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冯友兰在文中指出,中国人“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每个人都可以在对哲学的思考中,寻求到人生的价值。这也是我们读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媒体评论
芝生先生走过了95年的漫长的人生道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我们可以说他是晚节善终,大节不亏。他走了一条中国老知识分子应该走的道路。
——季羡林
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如果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知有西方学术,外国人因为有冯友兰而知有中国哲学,这大概不会是夸张。
——李慎之
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陈 来
前言
自序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唯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余著此书,于史料选材,亦既勉竭绵薄矣,复得借重布德博士(Derk Bodde)之文才,何幸如之。西方读者,倘觉此书易晓,娓娓可读,博士与有力焉;选材编排,博士亦每有建议。
本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欲知其详,尚有拙著大《中国哲学史》,亦承布德博士英译,又有近作《新原道》,已承牛津大学休士先生(E.R.Hughes)英译,可供参阅。本书所引中国原著,每亦借用二君之英译文,书此志谢。
1946至1947年,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访问教授,因著此书。此行承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乘此书出版之际,致以谢意。该校东方学系师生诸君之合作、鼓励,亦所感谢;该系中文副教授布德博士,尤所感谢。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恒慕义先生(A.W. Hummel)为此书安排出版,亦致谢意。
冯友兰
1947年6月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书籍介绍
本书为中国画报出版社“冯友兰哲学三史”系列的其中之一。《中国哲学简史》由1947年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此次出版,采用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涂又光先生的译本,配以薛晓源先生手绘的67幅古今中外哲学家画像,全新阐释了这部哲学经典。全书共二十八个章节,按照时间顺序,全景式展现了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思想,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以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语言简明生动,又耐人寻味,洋溢着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七十余来,本书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教授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也是让许多人受益终生的智慧经典。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网站更新速度:6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9分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博大精深(368+)
- 服务好(74+)
- 体验差(654+)
- 体验满分(59+)
- 无广告(596+)
- 藏书馆(509+)
- 内容完整(668+)
- 无漏页(265+)
- 超值(287+)
- 书籍多(303+)
- 在线转格式(446+)
- 图书多(231+)
- 收费(669+)
下载评价
- 网友 相***儿: ( 2025-01-05 10:42:52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堵***洁: ( 2024-12-27 02:47:16 )
好用,支持
- 网友 晏***媛: ( 2024-12-29 13:53:02 )
够人性化!
- 网友 后***之: ( 2025-01-16 23:30:04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居***南: ( 2025-01-13 12:23:07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印***文: ( 2024-12-24 03:30:44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马***偲: ( 2024-12-27 20:56:40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师***怀: ( 2024-12-25 08:21:38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曹***雯: ( 2025-01-13 11:21:51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濮***彤: ( 2024-12-23 07:28:19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宓***莉: ( 2025-01-19 16:22:47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寇***音: ( 2025-01-11 20:37:09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融***华: ( 2024-12-23 19:14:11 )
下载速度还可以
喜欢"中国哲学简史(手绘插图版)"的人也看了
- 唤醒你沉睡的创造力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花袜子小乌鸦成长故事书:全都不许做!花袜子的特别训练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内经选读(第2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9787514308723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中国道路行车地图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左宗棠(全二册)(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 全新修订珍藏版。帝国不屈的鹰派、晚清不垮的脊梁,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透析饮食宝典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40年血液净化技术治疗学技术治疗指征干预时机治疗模式抗凝方式剂量调整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癌人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心里健康 自我诊断 自我救助 认知觉醒书籍自我认知深度改变思维刻意练习 认知觉醒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9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9分
知识深度:6分
知识广度:6分
实用性:8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4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4分
沉浸感:3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5分